世事难料,回国后,吴冠中进入了他人生和艺术的“炼狱”阶段。在那个非常年代,他的人物画无论如何都得不到认可,被批为形式主义和“丑化工农兵”,想搞苏弗尔皮教授所说的震撼社会、撼人心魄的“大路艺术”完全不符合形势。于是,只好改走羊肠小道,走独木桥,改画风景,在风景中抒发自己对民族、土地和人民的情感,所谓借景抒情,印证了王国维的名句“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革后期,吴冠中在河北农村接受劳动锻炼,由于长期遭受疾病和恶劣环境的折磨,心情郁闷而绝望。为寻求解脱,艰苦劳动之余,他竟以一种自杀般的忘我方式疯狂画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中,他发现了平凡的土地和庄稼当中蕴含的艺术之美,还发现了他一直热爱的梵高。他回忆道:“70年代初我在农村老老实实劳动,朝朝暮暮生活在高粱、玉米、南瓜地里,眼前不会出现奇特的景象。但有一个秋天,却在地里发现了梵高,梵高曾在泥土上画满了的那种矮矮‘向日葵’。没有那么大的向日葵,我认不出这是什么植物,农民说这是胡萝卜结种子了。呵,胡萝卜在其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会结成如此硕大的果实!”[25]
想象画家不顾性命地在农村的地头田间疯狂画画,此情此景与他所崇拜的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的田野疯狂作画何其相似。后来在回忆这段生活的时候,他谈到了当时的情状:“我很珍惜这批在烈日照射下站在田间画的庄稼群像,当年作画的时候,也曾体味过梵高心中燃烧的火焰。”[26]
不过,比梵高幸运的是,画画最后神奇地治愈了吴冠中的病,拯救了他的生命。而他热爱的梵高,在1890年疾病发作时,开枪将子弹射入了自己的身体。临死前,他对弟弟提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苦难永不会终结。
2000年,吴冠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他的回答是:“我想我远远没有成功。如人们认为成功,那么就用五个字概括吧:苦难的机遇。”[27]
苦难让梵高在艺术中获得超越,苦难也铺就了吴冠中艺术生命的底色。
(三)石涛
石涛,在美术史上一直被认为是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的“笔墨当随时代”的口号长久以来被崇尚革新的艺术家们奉为圭臬,他的理论著作《石涛画语录》也被史学家们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画论著作之一。而吴冠中先生对石涛绘画和理论的兴趣与认识,可以说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半个世纪前是接触、 崇拜、学习,半个世纪后是精读、参透、如获至宝。石涛的影响潜在地贯穿了他一生的艺术追求和探索。
早年在国立杭州艺专读书时,受老师潘天寿的影响,吴先生就喜爱上了石涛,不仅大量翻阅和临摹学校图书馆里的石涛画册,还几次找来前人注解过的《石涛画语录》进行阅读,但画语录里所表达的真正意涵,当时年轻的艺术家并未参透,“啃不动,搁下了,只捡得已普遍流传的几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等等”。[28]虽读不懂画语录,但是临摹石涛作品的心情却是愉快的,因为“石涛的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他表现的都是身处真山真水间的亲切感受,而且近景、中景居多,活泼泼的山、水、树、屋就近在眼前,他绘写了大自然的肖像,各具个性的肖像”。[29]在吴先生论述石涛的文字中,这位生活在17世纪中国的苦瓜和尚形象显得亲切、自然、率性而智慧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