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初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一幅艺术作品,该如何欣赏?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欣赏评述”的概念,指出欣赏课是欣赏和评述两方面的活动。但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讲授时间仍然很多,不知不觉就超过半节课,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少。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累,也没有兴趣,这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这种类型最常见。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一味由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当然,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选择好的作品,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评述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问答型和评述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评述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符合新课程标准。
4、自主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自主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和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授课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但无论如何处理教材,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的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欣赏教学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画家作画时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画家想表现什么?等等,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2、把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因此,欣赏教学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实践活动,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借此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
3、美术与音乐相结合,进行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学生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知觉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最普通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声图并茂,声色俱全的强烈效果,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所以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网络教学、设置情景等各种教学手段。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要虚廓心灵,凝神体验。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由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艺术欣赏氛围中进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