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伦·史密斯: “我的策展经验从中国开始”
2008年8月27日,独立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女士做客艺术国际,向我们讲述了她在中国的故事。
主持人: 大家好,今天我们请到的是独立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女士。凯伦,你好!
凯伦: 大家好。
主持人: 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凯伦: 这些天我们正在做一个展览,是叫做“微妙”展览,这几天都在布展,周六会在站台中国正式对观众开放。会有9-10个艺术家参展,而且展出的都是新的作品,所以会很有意思,大家现在都在为这个展览紧张工作着。
主持人: 这个展览“微妙”想要表现什么呢?
凯伦:这个想法来自我在纽约的时候,很多的人都对中国当代艺术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国外的人来讲,他们没有来过中国,他们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途径除了在拍卖行看到那些画作,就是一些政府的展览等等。我在中国这么多年,对我来讲,他们所了解到的这些只不过是中国当代艺术中非常微小的一个部分。中国的当代艺术在本国内部,在这个特别的环境特别的特点中开始越来越成熟。国外的观众,当他们看到一件中国艺术品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微妙之处,但当我了解后,我感到它们非常的有力量。所以我想,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展出来,向人们介绍他们的不同,让国外的人真正的了解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
主持人:那您是怎么挑选艺术家的呢?换句话说,您认为作为一个参展艺术家,什么样的特质最为重要?
凯伦: 我选择的艺术家是不同年龄阶层的,我认为艺术家没有年龄的界限,他们的敏感性也不是由年龄所决定的。所以我选择了范围比较广的艺术家。还有一点就是有一些艺术家是和我一起合作了很多年的,我很喜欢他们的作品,比如说年轻一点的有仇晓飞,胡晓媛;年长一些的有庄辉,我们之前在泰特美术馆合作过一个展览。但是我不想把艺术家的范围弄的太大,我想给他们每个人好的展示空间,让人们注意到他们,帮助他们展示作品。
主持人: 我很赞同您的这种展示方式,这对艺术家来讲是有好处的。
凯伦: 我也希望如此。
主持人: 您在中国呆了这么多年,看过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您认为80年代的艺术家和现在的年青艺术家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