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利与弊
全球艺术市场仍在增长态势,但在法国艺术营商组织国际艺术交易商协会(Cinoa)的一份新鲜出炉的报告看,全球化正在为这个行业的运转方式敲响丧钟。这次调研的负责人是艺术市场研究所Arts Economics的文化研究院克莱尔·麦安德鲁斯博士(Clare McAndrews),报告指出去年藏家们出手买下了不少艺术品,但促成交易的营商们感觉到了一些变化。结合麦安德鲁斯此前为Cinoa做的几次报告,这次研究表明艺术界正在迅速转变。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发现:
艺博会成为新的常态:在一级市场,传统的画廊模式正面临新兴的艺博会的挑战。一定程度上,由于互联网提供的便利,藏家正越来越多地聚集到国际性的艺博会里来。世界的财富正在全球化。纽约切尔西区或伦敦梅费尔区的地方性经营,比起那些满世界参加艺博会的喷气机一族来显得逊色了许多——这些只属于那些能负担得起相应的开支的画廊。
画廊面向的是一个高流动性的、分散在各处的客户群。艺术品交易商正在通过参加更多的博览会来适应这个新的市场热点。然而,这种新形式对收益影响巨大,因为携带着昂贵、脆弱的艺术品到处旅行是需要很高成本的。
网络是归宿: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流向互联网,以便争取到那些流动性很强的受众。就在不久前,由达莎·朱可娃和邓文迪出资的Art.sy开始用“基因”技术向用户介绍一些已经为人所熟知的艺术和画廊。网站还处在测试阶段,但艺术界的一些领军人物已经对此津津乐道了。
然而,在艺术品销售这方面,互联网依然还是局限于一些价格相对低廉的作品。高端作品基本上还是通过一些声誉好的交易商或拍卖行进行面对面交易的。但是总归有机会
这不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真刀真枪的老派交易商还是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市场的这种向全球视野的转型对小画廊主的影响丝毫不比前者小。报告指出,营商的成交额只占了2016年艺术品总销售的一半多一点(也就是说另一半是通过拍卖行完成的)。这个群体包括了37.5万家营商,但麦安德鲁斯的研究发现“占总数2~5%的营商占据着画廊领域一半的营业额”。7,500~20,000家营商每年带来总额100亿美元的收入——平均每家不过100万美元。大多数画廊的平均年收入不到30,000美元。
拍卖巨头如鱼得水:麦安德鲁斯发现,2016年艺术市场的复苏主要靠的是高价艺术品销售——就是那些由大牌交易商或拍卖行巨头操作、频频出现在出山主页头条上的大宗交易。2009到2016年之间的市场逐年增长为52%。然而,“2016年的交易额增长要平缓一些,主要的增长点在少数几件高价艺术品的销售上。”
全球化正在改变各方势力的平衡:2016年,美国在艺术和古董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交易额占去了34%。中国以23%位居第二,比英国高出1个百分点。英国为22%。位居第四的法国远远落后于前面三位,仅占6%。高价艺术品的重要性也许暗示了艺术市场的未来地理分布。例如英国将于明年开始实施“追及权”制度,对艺术家在世或去世后七十年内的作品转卖进行征税,而其他欧洲国家目前还没有引入这样的法规。麦安德鲁斯的报告估计,新增的税负将导致英国拍卖行失去许多高价艺术品的委托。报告发现“任何价值4万英镑以上的作品送到纽约去卖都会更合算。”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