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转型,就是从传统的旧中国画向现代转变,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从审美取向到形式美法则进行现代性更新与再造。这里说的现代性,是指基于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国特殊的经济状态和国情而发生的转换,至于转向哪里去,本不是一个定数,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它脱离不开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的艺术精神,脱离不开有永恒审美价值和魅力的中国绘画传统和传统绘画的基调与本质。这样就天然地决定了中国画的现代性取向不是西方的现代派,中国的现代主义(如果有的话)也不是西方的现代主义分支。经过一个世纪的实践,中国画通过两次转型基本上展开了向现代性转换的辉煌图景。因为它基本适应了现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它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而多元化恰恰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尺。中国画是历史形成的一个不可更改的专有名词,它不同于“中国的画”或“中国绘画”。它是一个洋溢着高尚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画种,它是个无限开放的体系,所以,它的现代形态的画不能改称彩墨画或水墨画。
中国画向现代转变,始于清末,加速于“五四”运动。走的是多源多流、交错嬗变的路。有远源,也有近渊,有内因,也有外缘。
清王朝的覆灭,在制度上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获得了一次解放和回归。说解放,是指文化艺术摆脱了封建专制的牢笼,自由地接纳新文化;回归,是指中国古代从新石器时代至秦始皇之前约1万年左右的文化不是封闭的,中间如汉唐魏晋大部分时期也不是封闭的。封闭大多产生于经济与政治的脆弱期,异国异族的封锁期,民族心态的扭曲期。封闭窒息了发展。随着清王朝的寿终正寝,旧艺术传统,失去了生存的凭借,但传统艺术并不曾因此而消亡。传统文化的古干上,在春风荡漾中还会有重新焕发的机遇。而在此时,绘画艺术上的呼唤转型,还需要一次整体文化变革的推动。
当初,中国画被纳入大文化变革的一个方面军,社会变革家成为其精神领袖。而中国绘画界还没有人能树起美术变革的大旗。在由衰败的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型的大前提下,中国画开始艰难地寻求创新之路,起码产生了四支有影响的先觉队伍,一支是为接通外部信息,寻求新火种,呼吸新空气留学海外者,他们带回的欧风美雨给中国画坛出现新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二是出身民间的画工带着民间艺术的本色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向文人画靠拢;其三是一部分传统文人画家分化出来,向造化求索,向民间求索,寻求新资源、新土壤。其四是仍有一部分坚守传统的纯洁性,向传统的纵深开拓而另辟新境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民间之华,香可满国。他们共同缔造着20世纪绘画的希望,并为其世纪末的大繁荣奠了基。应该说,这一时期,在心理上和文化上都为中国画的复兴即现代化作了准备。
正如鲁迅对旧文化的反省和批判给时代的启示:在一个民族现代化的的进程中,应当特别重视人的精神素质的现代化。显然,这一时期,画家们的精神素质决定了中国画转型的艺术质量。他们所创造的实迹,有着时代的理性之光,其开辟意义,其精神价值,其个人学养,其国学根底,其吸收世界营养之广泛,使后人景仰。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