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画,离不开用笔用墨。所谓的笔墨,是指用笔的方法和用墨的技巧。
在宣纸上,一笔下去,落笔生根,痕迹不变;如果用笔用墨方法技巧不到家,就会成为败笔,眼明人一见,不免有鱼梗在喉的感觉,虽然有破、挤、挖等办法补救,但终究非完美之举,而且,养成陋习,于画艺损害极大。故而,锤炼笔墨工夫是中国画的基础,是步于国画艺术殿堂,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举的作品的根基。
用笔,是指在表现上显示出用笔的骨气和力量。中国画传统的要素中就少不了“骨法用笔”,这是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中提出来的,经过数千年的的传拓,仍然不失一条对用笔要求的精妙概括,也是人们评价画家功力和绘画水平的一个依据。
我们不要求机械地强调用笔的骨法,也不必把“骨法用笔”挂在嘴上;而应当探求如何通过用笔和用墨来充分表现作品的气韵和精神,如何做到笔笔有笔,笔笔非笔,自然而然。这就要求我们扎实炼就用笔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作品的其他要素,创作出生动、富于感染力的作品来。
执笔之说,自古有定论,无外是要求手心中空,悬肘、悬腕,靠腕力用笔。于绘画,愚以为并非要刻意强调用“拨镫式”执笔,而应当以能发挥出腕力和利用毛笔的聚散性能为至要。特别是逆笔和散笔行笔时,手尽可能依势而行;有时用拖笔,就无须讲究如何执笔才规范。对一幅画来说,有些笔迹是起支撑作用的主笔,非无以用中锋才能表现,这时,我们就要坚决而果敢地用中锋。
这里所说的中锋、逆笔等,是指的用笔方法,也就是为了得到不同的用笔效果而使用的笔势。
用笔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直笔:即中锋用笔。是中国画表现线描的主要用笔方法。要求笔杆与画纸垂直,笔尖着纸面,不论笔锋走向,笔尖都要中正不斜,体现一种力量感。中锋用笔同样有笔锋的起落、快慢和刚柔的变化。我的体会,同时结合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中锋用笔的变化无穷。
侧笔:即侧锋用笔,笔杆向右斜,笔锋着纸面,笔划的一边整齐一边毛,用以表现老拙感。
侧锋用笔变化多,可使画面线面丰富;它的一大功效是用以表现对象的体面关系,山水画中的皴法和没骨花鸟的木本枝杆、叶子多用此法。
卧笔:笔杆右倾,笔头大幅度落纸,笔画成块面,用以点染体面,造就体积感和厚重感。通过与墨的灵活使用,可使笔触产生多变的浓淡效果。
擢笔:笔杆直立,笔头上下起落,笔尖着纸如锥,如空穴来风,在纸上形成聚点;用以点叶、苔草、小花。
拖笔:顺着笔锋向后行进,笔稍卧。指力轻松,用以表现流畅的效果。花鸟画中的兰叶、竹竿、细草、水纹等都用此笔法。
逆笔:与拖笔相反,逆锋而行。可画出粗糙不直的线条,表现涩拙的效果。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