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山水画,说不上繁盛,但还是出现了几个较为出类拔萃的画家,其中荆浩与关仝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荆浩,唐末隐于山西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画史说他见太行深山古松劲健挺拔,感到惊异激动,画松万本始得其真。荆浩所画为“全景山水”,即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视野高远。米芾评他的画“云中山顶,四面峻厚”。邺都青莲寺沙门曾经寄诗向荆浩乞画:“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笔墨浓。”而荆浩《答大愚诗》描绘所画:“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其传世之《匡庐图》,就是一件大山、大树,大气磅礴的既见其远势,又见其近质的典型作品。荆浩注重笔墨,继承了吴道子之笔与项容之墨,兼收二者之长。他的《笔法记》,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以及品评绘画的“神、妙、奇、巧”和笔有四势“筋、肉、骨、气”,奠定了中国画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文献。
关仝的山水,师法荆浩,有所创造,称为“关家山水”,他的活动范围在秦岭、华山一带。笔下雄山大川,气势峭拔,巨石巗巗。他喜欢图绘秋山寒林,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似在“霸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传世。
北宋的李成、范宽也都与荆浩有着师承关系。
五代末北宋初,郭忠恕和王士元擅长描绘宫廷建筑,称为“界画”,后独立为专一画科。郭忠恕有《明皇避暑宫图》,现存《雪霁江行图》残存两只巨舟,桅杆高耸,显示出绘画工力之精。
这一时期,描绘边地生活的有名画家还有胡瓌(gui)、胡虔父子。胡瓌的《卓歇图》,生动表现了北方契丹地区的社会风情。
董源(?-962年),擅长水墨或淡着色山水,云水弥漫,风雨变化,作品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景色。《宣和画谱》说他的山水画“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此外,《龙宿郊民图》(原名应作《笼袖骄民图》画龙舟竞渡)、《平林霁色图》也传为董源之作。“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画法以短线为皴,多用浑点,参以干笔破笔,如他的《夏山图》就以此种画法写出远山深秀,林木葱茏平沙浅汀的山光水色。
董源的学生巨然和尚学他的画法,并有所发展,以表现草木茂盛的江南山水著称后来二人齐名,均以“淡墨轻岚为一体”,世称“董巨”。《宣和画谱》记述巨然甚详,说他笔下的山水在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乱草之类,相与映发。有《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层崖丛树图》、《溪山图》,明润葱郁,富有爽气。
董源、巨然生活的时代跨越五代与北宋,对后世影响很大。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