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良渚文化 玉器的特点
良渚文化因首先于浙江余杭良渚镇发掘出该历史时期的器物而得名,距今5000—3300年。良渚文化的地域,南至杭州湾,北跨长江至苏北海宁,东至上海,西到南京附近的宁镇山脉。历史上,这个地区曾是古越人生息之地,亦即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个发祥地。
良渚文化玉器雕琢之精,用量之大都是空前的,有的墓葬一次就出土几十件直径20厘米左右的玉璧。在反山、瑶山等地发掘的大批玉敛葬的王陵中,钺、琮、璧等玉器同出于一墓,说明它们已成为军、政、神、人四权化一的王权象征和写照。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为玉琮、玉璧、璜、珠、管、王冠、玉钺、玉杖、玉佩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璧和琮。
玉琮,外方内圆,分为高大型、矮粗型、薄筒型和小玉琮四种形式。琮上饕餮或族徽纹饰不在侧面正中,而雕琢在转角处。粗眉、圆眼、阔口,獠牙外露,使原型呆板的玉琮生出无限活力。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制玉工艺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图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良渚玉琮高大者可达40厘米高,粗短者宽达14厘米多,高却只有5—7厘米;最大的一件出土于余杭反山,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重达6·5公斤。堪称琮王。而最小者却形同戒指。这些琮上的纹饰,有难度极大的剔地阳纹,变化多端的圆圈纹、橄榄纹、几何纹、鸟纹、象纹、弧线纹、云雷纹等组成。在条纹处理上还能运用粗细、深浅、长短、间距大小的不同,适宜地组织在所要表现的区域内。纹饰的繁与简、有与无、具体与抽象、真实与夸张的应用,也都恰如其分,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水平。
良渚玉器的特点——品种齐全;工艺高超;琢制技法精湛;造型生动。尤其余杭出土的玉鸟、蝉、鱼、龟、蛙等更是如此。玉鸟,整体作三角形,短尾与翅平齐,两翼舒展振翅欲飞。若将其倒置,犹如俯冲而下的青鸟;玉蝉,以凹凸的弧线划出眼、翼,对称而和谐;玉鱼,头微凸,拱背,尾鳍分叉,单圆圈眼,造型栩栩如生;玉龟,头颈前伸,四爪伸曲若在爬行,更有一种大龟背上驼小龟者,大龟作回望状,煞是生动;玉蛙,透雕而成倒三角形,两角各有一孔为眼,眼两侧锼扩成弧边三角形的孔,组成眼眶与眼睑。两眼之间以长条形的镂孔为额,鼻孔用阴刻的云纹表现,如闻蛙声咯咯。
故宫收藏的缛纹兽面大玉璜,是良渚文化中纹饰最精的作品。此璜近似半圆形,横宽21厘米,璜表面有比发丝还细的阴刻线刻出的锦地纹饰,璜中部及两侧上方为浅浮雕兽面饕餮。它采用了多层浮雕,表面又遍布纹饰,其纹饰之多,结构之复杂都是罕见的。
良渚文化与在它之前分布于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环太湖周围的马家浜文化,江淮丘陵地带的薛家岗文化和淮河流域、宁镇山脉的北阴阳营文化,共同创造了长江下游的古老文明。它同黄河流域文化的博大雄深相较,显的多彩而壮丽。
长江下游地区自河姆渡、罗家角始作玉器,经马家浜文化千余年的持续发展,至良渚文化时期已达鼎盛阶段。发展时期玉器已十分普遍,众多出土地点几乎每处都有发现,从十几件到上百件,甚至北阴阳营一地就出土300件。鼎盛期的玉器出土量最大,这些玉器不仅数量大,品种多,其形制也丰富多彩。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