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人画理论
苏轼的绘画思想通过著述、诗文、题识有大量阐述,在美术史上有较大影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以文学知名于世,精于书法,亦能画枯木竹石,熙丰之世因党争受打击而遭贬谪。政治上倾向稳健,性情豪爽鲠直,仕宦期中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苏轼思想以儒家为主导,渗杂佛道。在文艺思想上也表现了融会性。
苏轼论画,重视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以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的带诗味的情怀思绪,强调艺术形象的内心根据,认为单纯技巧的修养还不能构成艺术的最高境界。
“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合赋所蓄石屏》)
“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画,写向君家雪白壁。”(《郭修正家醉画竹石壁上》)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众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祍无间言。”(凤翔八观第二首)
他虽然也称赞吴道子、崔白、郭熙的艺术成就,但更推崇王维。他在历史上较早地提出“士人画”,把它与“画工”“俗士”分别开来。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糟枥蒭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跋汉杰画山》)
由此,苏轼评画又有“常形”、“常理”之论,推崇描绘山石竹木云水而表达“厌于人意”之绘画为上品:“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所不知。……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净因院画记》)
苏轼绘画作品仅流传有《枯木图》,重意趣而弱于造型,与米芾所论“子瞻作枯木石,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大抵吻合。
米芾(1051—1107)字元章,本太原人,迁居襄阳,曾长居镇江,精鉴藏,以书法着名,与其子米友仁(1074—1135)并以画水墨云山著名,自称“墨戏”,世称“米家山水”,用水墨淋漓表现江南烟雨迷蒙景色。米友仁《潇湘奇观图》、《潇湘白云图》为其代表作。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