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宫廷画院的兴盛 绘画人才是如何培养的
历代统治集团为巩固政权及满足其精神享乐,莫不搜罗画手,组织创作,附庸风雅以显示世道清明为标榜,甚至与兴国大业相联系。汉有黄门画工,唐时设立待诏。宫廷画院之制创自五代,至南宋而规模完善,尤以北宋宣和南宋绍兴时期为最,在历史上属于宫廷画院的黄金时代。
宫廷画院逐渐形成一套完整制度,是创作机构,也培养人才。宋初,画院大抵沿五代西蜀、南唐旧制稍加扩大。画家地位渐有提高,按职位设画学正、艺学、待诏、祇候、供奉及画学生等名目。徽宗时翰林书画院正式成为科举制度一部分,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画家入院需经考试,考入后按“士流”“杂流”分设不同学习科目,按期考核决定升迁。服饰上不仅能穿官服绯紫,且能“佩鱼”,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宋代画院兴盛的基础条件是社会资源与人才资源: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技巧水平提高,众多高手涌现。画院画家大部来自这些民间高手,如宋初之高益、仁宗时之燕文贵、神宗时之郭熙、崔白。北宋末年至南宋有马氏一家(马贲、马兴祖、马远……)。同时,画院和社会保持着一定联系,同院外民间画家相互沟通,从民间画家那里获得滋养。如山西扬威以画农家乐著称,嘱商贩往汴梁画院门前去卖可获高价。可见所谓宫廷的“阳春白雪”与民间的“下里巴人”不曾割断联系。两宋罗致画家夺取民间绘画成果加以利用,是画院制度成功的重要原因。
画院画家创作以宫观道释、肖象人物、花鸟山水为主。或图绘寺壁,或装点宫廷。常需在皇帝的支配控制下进行。画院众工,必先呈画稿,然后上真”(朱铸镛《画法大成》)“宝录宫成,绘事皆出画院,上(徽宗)时时临幸,少不如意,即加漫垩,别令命思”(邓椿《画继》)
院画“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宋史选举志》)“夫以画学之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意思超拔,即立意高雅不同凡俗,能出新意。注重形似的精细逼真的刻划和内容巧妙的表达成为当时社会上对绘画共同的要求。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