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活的人物画
宋代的风俗画和历史画有着相当的发展,它与市民文艺的发达有密切联系。不少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下层群众生活的面貌,其作者大多为手工业身份的职业画家。宫廷画院创作的一些历史画,则常带有歌功颂德和神化统治集团的虚饰。
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反映城市经济发展与“市井小民”生活的作品。描绘京师车马屋宇的画家与作品,有高元亨《从驾两军角觗戏场图》、燕文贵《七夕夜市图》等。
张择端,翰林。字正道,东武人。“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他的《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在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东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风光,形象地展现了中古城市中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景。
汴河是当时京城南北交通枢纽,作者把汴河两岸这个城乡结合点作为描绘中心,拓展了画中社会生活的广度,更显示出汴梁的繁华;而选择清明时节,则凸现了市井民风。这种长卷构图、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的选择及引人入胜的生活细节描写——如虹桥上下的熙熙攘攘成为画面表现的高潮,显示了作者掌控画面,使之具有疏疏密密富有节奏感的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熟悉。同时,画家把注意力和兴趣放到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人民的平凡生存活动上,而志趣不在统治阶级,则显示了我国古代绘画的优秀传统。
《清明上河图》在北宋政权覆亡后,曾为南宋画家反复描写,作为对北方故都繁华的追忆。张择端的另一作品《西湖争标图》描绘汴梁城西金明池在清明时节进行龙舟比赛的盛况。原作已不传。作为对家乡故国怀念的象征,也是宋、元画家乐于描绘的题材。
反映农村劳动和贫困的风俗画亦有不少。杨威、李东以画《村田乐》著名;高宗时楼璹曾画《耕织图》四十五幅进上,配合“劝农”;传为北宋王居正《纺车图》,画两个衣服褴楼的农村妇女纺线的劳动情景。
南北宋之际的重要画家李唐所画的《村医图》描绘“江湖郎中”给农民动手术,病人的痛苦、家属的忧虑、小孩的畏惧等,都通过面部表情作了细致的刻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贫困与苦难。
宋人《柳荫群盲图》,对比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盲人领盲人》大异其趣。相近的是都有着象征与讽喻的意味。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丰富,出现了适合年节装饰的绘画。节令画除掉具有驱邪赐福的神象(门神、钟馗外,更多的是带吉祥意义的风俗画。)
婴儿画的天真健康活泼,为观赏者喜爱。汴梁有专画婴儿的“杜孩儿”,另一画家刘宗道擅画“照盆婴儿”,他的学生苏汉臣更以此驰名。苏汉臣《婴戏图》、《秋庭戏婴图》、《百子嬉春图》描绘孩童的天真游戏,图式优美生动。
宋人《村童闹学》是一幅带有喜剧效果的小品。
戏曲在宋代有较大的发展,反映歌舞杂剧的宋人《五瑞图》、《大傩图》等流露了对这方面的浓厚兴趣。商业的发展,商品的丰富吸引人们的注意,《货郎图》一类画幅不厌其繁地对货郎担上的商品进行详尽具体的描绘,苏汉臣的货郎图带有富丽的贵族气息,李嵩的《货郎图》更生动地画出农村妇孺为货郎到来所引起的兴奋和欢快心情。
《牧牛图》也是风俗画中流行的题材,牛在古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画家们反复创作了许多反映牧童生活的富有情趣的画面,南宋阎次平《牧牛图》画牧童在一年四季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冬季一幅,寒风凛冽、枯叶飘零,牧童卷缩在牛背上的情态,表现得颇为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