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里,观众被一百多年前的玻璃底片吸引。记者 饶强摄
观众留言:曾经的辉煌铭刻在屈辱的记忆里
2016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台湾秦风老照片馆和东莞展览馆共同主办的“残园惊梦——大成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昨天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12帧大成末圆明园底片冲洗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2帧一百多年前的原玻璃底片(早期摄影底片)首次与公众见面。
12帧大成末圆明园底片全部拍摄的是圆明园西洋楼群像,此次展出的2帧玻璃底片分别为“谐奇趣全景”和“大水法”,尽管拍摄于1873年,但影像清晰,观者无不感震撼。
据台湾收藏家秦风介绍,他辗转收藏来的12帧大成末圆明园底片,包括“谐奇趣南面、谐奇趣全景、谐奇趣音乐亭、谐奇趣主楼东侧面、谐奇趣主楼北面、花园门、方外观、海晏堂西面、海晏堂一角、远瀛观南面、大水法、观水法石屏风”,除了此次展出的2帧外,其余10帧还在台湾。
展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有的还进行局部放大洗印,建筑的巧夺天工、美妙线条都清楚可见,甚至树木的残枝败叶都历历在目。一位老先生仔细品味着每一件展品说:“看这些影像最大的感触是,曾经的辉煌铭刻在浸染着屈辱的记忆里,这是一种非常矛盾和复杂的心情。”《城记》作者王军则表示,这些图片非常清晰,它们所呈现出的细节,对他的研究太重要了。
此展在世界艺术馆展出后还将在东莞展览馆巡展。将于8月27日结束。
照片背后的故事
拍摄者大成末最早为“残园”留影
德国人恩斯特·大成末,原为专业摄影师,大约1867年在厦门开设一家照相馆,后来放弃照相馆生意,转到中国海关工作,此后46年间,大成末始终维持原工作,先后居住在厦门、北京、广州、青岛等地。1873年,大成末任职北京海关时,拍摄了一组圆明园的照片,距圆明园被毁仅13年,就目前可以考证的圆明园历史影像中,大成末的作品是最早的,比托马斯·查尔德还早4年。
至于大成末如何拍到这些照片,有关专家考证说,圆明园被毁后,虽留有清兵看守,但由于西洋楼在圆明园内相对偏僻的东北角,守卫稀松,在京一些外国人常可出入,并将此作为郊游休闲之地,大成末也因此有机会拍照。
从事圆明园历史文化研究多年的徐家宁说,恩斯特·大成末去世后,他在中国期间收集的大量中国瓷器,捐赠给了家乡的罗默尔-佩利扎乌斯博物馆,成为该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在他的遗物中还包括12张玻璃底片,内容全部是圆明园西洋楼,对比托马斯·查尔德的照片,可以确定这组底片的拍摄时间早于查尔德拍摄同样题材的18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