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概况
黄巾起义结束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豪强武装镇压了黄巾军,冲破中央集权的外壳,形成了军阀豪强割据纷争与疯狂混战的局面。向来是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遭到毁灭性破坏,户口十不存一。继起的三国鼎立,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喘息时期,汉魏之战,目的都在争取本集团靠武力恢复统一,赢得对全国的统治权。
曹氏家族建立起来的魏曹不久即被司马氏所篡夺,经历了西晋与东晋。司马炎灭蜀(公元263年)建晋(公元265年),接着灭吴(公元280年)。晋武帝时,全国以黄河领域为中心,基本完成了统一。与此同时,边地游牧部族,亦在相互冲突中互相兼并;晋初,南北朝分别统一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由于晋采取分封子弟为王,以郡为国的制度,在司马炎死后,开始了长达15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导致北方各游牧部族推翻西晋政权的长期大变乱。从3世纪初至7世纪初,经历了大约三四百年的分裂,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曹操的《蒿里行》曾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写中原所见,可见兵连祸接,灾难之深重。
在南方,流亡到江南的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公元420年,军阀刘裕更晋建宋,之后,军阀仿效刘裕,走马灯般相继更替建立了齐、梁、陈。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南朝盛行士族门阀制度,各大家族严格按等级享有不同特权。他们有家学渊源文化素养,生活豪华奢侈。
江南地区,因北人南迁,文化南北融会,经过2百余年的发展,长江流域从地旷人稀,水耨(nou)火种的落后状态变成日渐繁盛的沃野;北方地区,乘战乱之机,西部和北部各游牧部族开始不断地移住内地。他们或从事农业生产,或被贩卖为奴隶,或成为地主武装的部曲,他们的命运基本同汉族下层人民相同。这些部族,大致分五个种族,史称“五胡”—鲜卑(在东北内蒙各地)、匈奴(多在山西)、羯(山西南部)、氐和羌(在甘肃、青海一带)。
在军阀混战中,匈奴起兵,于公元311年攻破西晋首都洛阳,大肆屠杀,开始了延续百年的北方大骚乱。不断有部族联盟加入混战,“五胡乱华”的结果,致使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他们分别是后赵、前秦、前燕、北凉等。整个北方的“蛮族入侵”,最后是以拓跋氏征服了整个北方建立了强有力的北魏而结束的(公元439年)。
北魏实行“汉化”政策,适应了胡汉融合的趋势。却未能解决种族和阶级矛盾,北方人民的起义反抗动摇了北魏的统治,加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相互残杀,终于在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接着,在东魏实际掌权的高欢、高洋父子(占据河南、山西、河北一带),改东魏为北齐;在西魏实际掌权的宇文泰、宇文觉父子改西魏为北周。后北周灭北齐(公元577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又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公元581年)。又后八年,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亡后270余年的分裂。
如果说,春秋战国是我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话,魏、晋、南北朝就是在皇权与思想统制失语的历史时期,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与董仲舒建立起来的为皇权专制主义服务的神学及歌功颂德的两汉经学、文艺不同,产生了以王弼、何宴为代表的思辩的、理性的纯哲学的同时,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异常繁盛的局面,一种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潮。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政治、军事、文化、包括哲学、宗教、文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扬,人的觉醒,必然促成了文的自觉。汉代以来处于独尊地位的儒术,被时代扬弃,两汉经学崩溃,荒诞不经的谶纬和经术被农民起义和时代潮流冲垮。长期牢笼着人们思想的统治意识被突破,而富有人性、人本意味的老庄玄学得到发扬,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何晏的《无名论》以贵誉轻名的思想看待名与誉:“为民所誉,则有名者也;无誉,无名者也。”王弼倡“崇本息末”,将自然置于名教之上;阮籍《大人先生传》宣称:“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嵇康《释私论》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它既是政治斗争的武器,又是个性解放的口号。晋代文士正是以此来摆脱超越外在的规范与束缚,来建构人格本体,确立个体价值的。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个张扬个性、自由、性情的社会风尚,历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宗白华先生指出那个“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