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
中国古代园林与欧洲几何形图案布局的园林相比,可称之为“自然式”,即园景主要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所以,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这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园林布局的另一特点是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善于“借景”。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主要是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景区。如北京颐和园分成宫殿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和西湖区四大景区。这四个景区性格各异,组成相得益彰的整体。其中前山前湖区是它的重点景区和精华所在。正是这种重点景区构成了每个园林的主要特色。
至于所谓“借景”,则更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例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附近锡山的景,北京颐和园“借”附近玉泉山和西山的景,极大地扩大和丰富了园景,使颐和园更显示出皇家园林的宏大气魄。
此外,中国古代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它除了满足游人遮荫蔽雨、驻足休息等方面的要求外,总是与山、水、花木密切结合,组成风景的观赏点,而且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例如苏州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临水而建,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游人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横匾题词,便可以引发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由此可见,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文学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艺术。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