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生活中的形象转换成艺术形象
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可视形象。怎样才能把生活中的形象转换成我们画中的形象,从而去感染人、打动人呢?这就要求我们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挖掘那些有绘画性潜能的、有典型性意义的、有可视性效果的生活形象,通过我们的关照与提炼,变成我们画面中的艺术符号。转换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发掘一提炼一强化一展现的过程。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形象,一般人看来是不起眼的,但如果我们善于发掘其中的一些对画面有利的因素,并加以强化,使之鲜明化,那么我们的艺术形象就会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如著名油画家罗中立的《父亲》中那位老农的形象来源于他生活的大巴山的农民。作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农民最朴实,最艰辛的生活状况,也感受到了他们渴望走出贫困,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作者把这些感受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并采用朴实近似于笨拙,深入近似于精微的照相写实的手法,赋予生活中的形象更深的内涵和更强烈的视觉效果,所以画中的老农已不是生活中的某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众多农民形象的浓缩,成为了中华民族父亲的形象,也成为了最具震撼力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