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时代的冲击,人们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越来越关注。纵观我国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有成就,但与国外环境设计的艺术品质相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
关于环境艺术之探讨
环境艺术(Environment ART)有着宽广的内涵,除了包括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外,还应包括“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地景艺术(Land ART)”以及建筑界所称的“景观艺术(Landscape)”等。也就是说人们所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都是环境构成的要素。如: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人工创造的建筑、市政设施、招贴广告,甚至人们自身的日常行为,如服饰、购物、休闲、运动等都是环境中的景致。
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环境景观的物质要素,而这些物质要素按不同的材质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影响指导人们行为的精神因素,如: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等。环境设计各要素间的关系犹如生物学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链,维系着自然万物的萌发,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追求的目标,其任务在于设计出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将展现人类与环境的共存,人类与环境在新的高层次的平衡和发展。
问题与差距
l、目前城市的管理监督机制是制约环境设计艺术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环境设计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的现状是建筑设计由城建、规划部门管理,城市绿化由园林部门管理,道路交通由市政部门管理,环境场所的日常维护由环卫部门管理等等。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从设计到日常管理都难以做到统一协调,从而使得一些城市环境的艺术品质不高,缺乏整体性,不能反映出一定的艺术品位与水准。如,在某些城市的立交桥、广场、十字路口等场地树立的雕塑,其造型形式设计的恰当与否暂且不做讨论,仅体量而言就与其空间尺度不相协调。在城市和旅游景区中乱建广告牌和所谓的“西游记宫”“龙宫”以及某些城市盲目追求的大广场、大草坪等等不适当的项目与设计,都反映出我们环境管理的紊乱和设计水平的局限性;而对于此类现象人们或熟视无睹,或唏嘘感慨。好在洛阳龙门石窟的“龙宫”已经拆除、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治理,这座国宝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愿我们的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也能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一个长远的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计划和管理措施。
因此,无论是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角度还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性与复杂性自身,都迫切需要在城市中建立环境艺术设计的咨询机构,统一协调城市环境的设计与管理。从而使得不同地区性质的城市,形成各自独特的环境景观;并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从而达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美化人们生活的目的。
2、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公众参与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广告设计、市政设施设计、建筑设计、绿化设计等,都是由个人或单位来设计施工,在征求市民的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某些环境设计变成了长官意志的产物或者设计者宣泄个性的场所。
环境艺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例如:位于日本茨城县水产市五轩街的水产艺术馆的规划设计,就是由馆长兼音乐评论家吉田秀和先生、演出家铃木惠先生、美术评论家中原佐介先生参与,矶崎新·三上建筑事务所设计的。
另一方面,在公共环境设计过程中,日本的设计事务所首先要派调查员深入到使用者中广泛征求使用情况及意见,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设计方案。即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和心理要求,然后再发挥其设计者的创造性。同时,日本的环境设计界还在设计理论与方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研究所的章俊华先生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完成了《风景园林调查分析法》的系列研究,并将该成果在《中国园林》杂志陆续刊出,这对于我国环境设计界来讲无疑在设计理论和方法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环境设计手法单一,缺乏地方性和时代风格
近年来在建筑上一哄而上的玻璃幕墙、“帽子工程”以及在广场绿化中简单化的大草坪设计方法,已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城市缺乏艺术设计与特色,而设计观念的陈旧和盲目的模仿似有东施效颦之嫌。国外一些优秀的环境设计在历史文化的继承、地方性的体现与现代科技的运用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例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城堡(the Citadel)商业城的环境设计中,园林建筑师马莎·施瓦莎(Martha Schwartz)在公共散步广场中创设停车场,其特色在于将250 株棕榈树种在由灰色和红色的混凝土铺砖以及绿草组成的方格之中,每一株均被套在预制的白色混凝土“轮胎”中。这种设计除具有形式、线条的美和满足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她对该地原为尤尼雷尔轮胎橡胶厂(the UniroyalTire and Rubber Plant)这一历史的观照和现代生活中常见的“轮胎”的创新,使它在具有景观意义的同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而法国的特拉逊-拉-维乐德尔(TerrassonLa Villedieu)公园的水景设计,则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人性结合的一面。其水园呈十字形布局,继承了意大利台地式园林的设计手法,跌落的瀑布与50 眼小型旱喷泉形成了泉广场水的世界,人们可以在其中徘徊细赏水景;其创意极富个性和人性,富有时代特色。
4、现代环境设计中自然因素观照的不够 美国风景建筑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lan Lennox McHarg)早在60 年代就提出结合自然的设计理论,其专著《设计结合自然》也在1992年9月由芮经纬翻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对我国公共环境设计观念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尽管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一贯崇尚自然,但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功能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大课题。如:流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万泉河过去是一条自然的小溪,但随着城市治理,如今却变成了混凝土水渠,失去了原有溪流的自然美。事实上在我国一些流经城市的河道治理与滨水空间的设计中往往都采用混凝土的砌筑护堤。当然这种设计的前提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污的功能,但类似的设计显然有只注重功能的满足,简单化的倾向,没有考虑到它在环境整体中的自然属性和人性,即违背了生物多样的原则。德国莱茵兰德- 维斯特科伦(Rheinland-westfalen)的海斯彻园林公园,在设计中的做法就是将原来的混凝土筑堤撤去,恢复自然的水道。
结束语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针对我国的建筑与环境设计状况早些年就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他认为“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融合为一体”。⑴这无疑是对经典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科的整合,明晰了环境设计的理念。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涉及环境设计各学科之间交融,以及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整合的基础上才能使可见的物质环境体现不可见的设计意向,进而达到美化、净化人们生活空间的目的。
吴先生还强调“建筑教育要重视扩大学生视野,建立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不仅能随时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科技,而且能创造性地组织实际操作,变美好的蓝图为现实的人居环境”。⑵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的合并为实现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这就使我们看到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大有希望;有理由相信中国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在21世纪必将大展宏图,人居环境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