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造、审美、操作于一体的综合性美术表现形式的版画,已经进入了中小学美术课堂,成为提升儿童实践能力和审美创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儿童版画展、中国儿童版画教学研究基地的成立、版画新媒材的开发,大大地推进了儿童版画教学的发展。然而,在大势发展的过程中,有的老师的教学实践与儿童版画发展本源相差甚远,失却了儿童版画的审美价值和独特魅力。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现行儿童版画教学的发展节点。
树立技术意识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技术指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技术涉及对相应的工具和物质设备的运用,以及对特定工艺过程和操作程序的遵循。所谓技术意识,指的是对上述内容的敏感和理解。版画教学中的技术活动包括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操作步骤的设计、复制技艺等等,这些技术活动的开展,也是形成儿童工艺操作的一般程序和技术发展意识,在儿童版画实践中,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形成工序
版画创作有极其规范的操作程序,每一个程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直到创作成品的诞生。所以,在儿童版画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和明确版画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形象形成的操作工序,并且遵照工序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想和表现。无论是凸版、平版,还是凹版和孔版,都有其相当严密的创作工序,这种工序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先有创作意图,再有操作活动,强调版画创作的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
◇把握工艺
工艺是实现艺术形象的必然保证,版画创作的工艺性渗透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中都有一定的工艺成分,以最常用的纸版画教学为例,有的学生在欣赏纸版画中发现了每一个块面之间都留有间隙,所以在纸板剪贴过程中,有意将每个块面之间留出间隙,而在印制后发现自己表达的间隙效果与其他的完全不同,不尽人意。其实,学生将块面叠层的工艺和印制工艺错误地理解为简单的间隙,没有发现其层次性表现的特质。所以,只有把握了版画的创作工艺,才能滋生版画所蕴含的特殊效果。
呈现儿童语言
版画创作中所呈现的工艺性越来越强、复制工序越来越复杂、色彩解析越来越丰富的发展特点,势必影响儿童版画教学的方向,作为儿童版画教学,我始终认为:艺术语言属于儿童。
◇形象简化
儿童版画的创作形象关乎其制作手法的选择和运用,热衷于刻划、涂抹、撕贴等行为方式的儿童来说,改变创作形象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将复杂的物体形象提炼、概括为简化的艺术符号,这为后期的制作过程提供保障。在其形象提炼中的视觉表达习惯自然流露在其艺术符号中,夸张的语言形式表现其中。同时,在制作中,技艺的成熟过程,会对艺术符号进行再创作,稚拙的、发展的、特有的版味中流露出儿童创作过程的努力和调适,倾斜的建筑、连续有加的植物、夸大的局部形象特征,这些特有的视觉冲击力,正是儿童版画语言特征之一。
◇色彩混合
个性化色彩表达,是儿童进行物象创作的一大特征,陶醉于主观世界的色彩表现,也是儿童版画的又一大语言体现。混合色彩中发现色彩之间的对比、调和,从而形成版画制作中儿童的色彩感知,制作过程就是色彩融合、发展的过程,哪怕是低幼儿童从事的拓印实物的最简易版画游戏,儿童也会努力改变实物固有的色彩,无论是粉印版画,还是木刻套色版画,我们都能发现这种混合色彩的儿童意愿。
◇主题情趣
朱尔斯·赫勒在《今日版画制作》一书中写道:一张出色的版画可以是可爱平和的,也可以是激烈奔放的,这要根据版画创作者得“性情”而定。版画只是表达自我的载体,儿童版画中承载着特有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儿童艺术视角。姐姐的长辫可以荡秋千、猫儿在老鼠面前会微笑……这样的世界和情感只有在儿童的心灵中存在和发展。
注重创造实践
版画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这为儿童的再创造提供了载体和机会,将不同表现手法的版画形式交叉、融合使用,会带给版画教学新的气象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