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初由“77、78”引发的“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开始,至“85新潮”的狂热,沉闷了大半个世纪的中国艺术终于出现新机,现当代艺术思潮同时登陆:“对中国人来说,现代派就像一架迟到的班机,而后现代则象一架早到的班机,它们现在共同拥挤在中国这个大航空港里。”(皮力语)的确,对于习惯了几十年雷同的社会方式、思维方式、艺术方式、教育方式的国人而言,定式的惯性挤压与新事物的洗目醒脑,既令一些人刺激、兴奋、狂躁,也令一些人痛苦、迷茫、绝望。前者是旧有体制和文化的受害者,也是掘墓人;后者是旧有体制和文化的利益既得者。他们的同时发力,一场文化纷争和学术浪潮将不可避免。处在文化大变革中心的艺术教育,不是方寸大乱,就是一筹莫展。隔岸观火、逃避事非是不可能的。事后证明,正视潮流,以诚实学术的态度应对文化事变,并相应调整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的艺术学府,其后继发展潜力就相应大增,反之,将会被潮流淹没。
这场蓄势已久正当其时迟早要来的艺术运动,在当时,不能说是彻底颠覆了旧有教学体制,但至少是极大地冲击了问题丛生江河日下的传统模式。我们不妨再回头细数一下当时艺术院校的境况:在“苏式”建筑里,按“苏式”定律划分的国、油、版、雕、工艺、史论等系和专业,几十年来日复一日严谨有序地按相同标准制造“产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沦为艺人匠人、少量“产品”在“上市”后不断积累调整非个性状态,从而在文化专制的夹缝中获得个性成长的可能,并进入相对优秀的艺术队列中。这里的“相对”优秀概念,是指“优秀者”们由于条件所限,根本无法也没有融入现当代艺术的活剧中。他们的周围,要么是以艺术的名义搞文化专制,搞意识形态,搞“红光亮”和“高大全”,搞艺术为某政体或某人服务,艺术的自由性与个性被抹杀殆尽!大环境如是,师资状况也不可能免俗。优秀的和好的标准,等同于“像”和“精致”,并按照所谓审美中心论来评判强弱。“教”的和“学”的,也都在一种十分明确的框架中,进行着科学复制循环。
八十年代初期,沉寂了几十年的“美术”伪面纱被揭开,现当代艺术从潘多拉的魔匣中冲出,给人们带来了新样式、新观念、新思考、也给同样衰败的艺术教育带来生机。前文已阐述,传统教育模式与现当代艺术的冲突是明确的,排斥与回避是不可能的。一个已被众多事实证实有问题的模式的放弃或转型,比之让一个也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方式发生逆转,显然,取前者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后者只能是痴人说梦。这种转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逆转的改革开放,它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政治斗争,以及以“改良”为目的的并非治本的文化变革。很显然,一架运转了几十年的老机器,其自身的惯性与潜在的情感意识纽带,可能成为转形的基本障碍。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政府和一套有效运转的机制而言,以经济改革牵动的社会全方位的改革与进步,不可能以放弃教育进步作为代价。相反,教育的进步改革不仅要同步而且要超前。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