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吴冠中本人表示,他到了1980年代开始以画墨画为主,却发现积累了40年的油画素养竟是使他事半功倍的垫脚石。于是,油画、墨画成为他的“双刃剑”。[18] 这把双刃剑是让我们窥探吴冠中的文化X形交叉的一个窗口。这里涉及的不仅是媒介和技法而已;我们倘若综观画家的画作与论述文字,结合宏观的美学 / 文化的历史及关怀,当中辉煌的跨文化光彩自必昭然显露。苏利文最近在新加坡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论及画笔、文笔俱精而又深思覃虑的画家难得一见,仅仅举二人为例—一位是给弟弟提奥写出经典书信的梵高,另一位则正是评论精到的吴冠中。[19] 我在此将通过与吴冠中的艺术相关的三个概念或主题,尝试阐明这一点。它们提炼自吴冠中经常被人引述的三篇文章—文章分别为:〈绘画的形式美〉(1979年)[20]、〈关于抽象美〉(1980年)[21] 以及〈风筝不断线〉(1983年)[22]。吴冠中曾经细读石涛(1642-1707)的《画语录》,提出自己的阐述、诠释与注解; [23] 我在此将略作效颦之举,着眼于三个概念(即:一、形式;二、抽象与具象表现;三、关于受众的问题),探讨它们与吴冠中艺术的关系,并且推而广之,联系关于中国现代艺术的总体性讨论。这三个概念或主题,将构成本文主体三个部分的中心。
形式
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于1978年发表时,正值后文革时期的初期。画家在文中表明反对已纵横中国30年之久的、重视艺术实用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所反对的思想,起源于毛泽东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当初的用意是要为宣传艺术设定方向,以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工作。[24]中国社会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以蔡仪1947年发表的《新美学》为本。[25] 在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的蔡仪看来,“形式” 表示物质存在或唯物主义,美只能是存在于客观的物质性当中,而不是艺术家主观性的情感元素。由于这种论调以物质形式的客观之美为基础,吴冠中张扬艺术的形式表现,从而指向个人主义及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可能性,实为针对蔡仪美学中所坚持的社会现实主义价值观提出了激进的反调。
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谈到画家本人在巴黎留学的经历,指出:他当年的课程内容包含了音乐学院表现中古音乐、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及现代音乐的壁画,而教师也训练学生根据抽象的、属于形式性质的音乐节奏思考画面构图的结构安排,以确保每一幅画都体现出韵律的流动。换句话说,绘画并不是非得以画作题材为主要关注的。吴冠中还在1980年代写过一篇题为〈曲〉的散文,这里的“曲”就兼具“曲折”与“歌曲”之义。[26] 线条的韵律美与音乐旋律相通—这一点在诸如《野藤明珠》(1997年,墨画,8-88)、《玉龙松》(1997年,墨画,8-103)及《墙上姻亲(二)》(1999年,墨画,8-124)等作品中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