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20世纪最显要的中国画家之一的吴冠中,不久前将本身绘于1957至2007年之间的113幅油画及水墨画捐赠予新加坡美术馆。那是他赠予公共博物馆的作品当中数量最大的一批。[1] 就画家50年来油画及水墨画方面的艺术创作而论,这些作品颇具代表性。虽然吴冠中在55岁(即1974年)之前尚未着力于水墨绘画,油画和墨画式的思维却早已在他艺术生涯的最初阶段萌芽。吴冠中也画过水彩画—主要是在1950、60 年代的早期阶段。
的确,吴冠中之所以地位显要,有一大部分在于他交叉及融合了上述两种艺术形式。它们与各自的艺术史及美学背景密不可分,所代表的两极足以在宏观的文化领域中构成塞缪尔·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2],而站在美学领域 的这个十字路口中央的,正是吴冠中。假如我们把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阐述为一面抓稳油画及水墨画、西洋和传统中国艺术的交叉点,或称“X形交叉”, 一面开展现代性的历程,那站在众道交叉之处的,也还是吴冠中。人们从1919年(也即是吴冠中出世的那一年)五四运动前后的话语出发,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许多文化关怀,都在他那里尽其发展、达到极致。
“X形交叉”这个词,在生理学上指人脑中神经纤维的交叉,在植物学上指的则是叶子一对对沿着茎部排列成X字形的现象。油画与墨画之别,不仅在于颜料和绘画工具;两者各自代表一整套的文化内容,各有其哲学观点、审美观、理论及历史。它们在20世纪的交流正如植物类叶子的X形交叉,迸发出在20世纪之前由于文化交流有限而无法产生的、跨文化光芒四射的崭新气象。然而,人们关于20世纪艺术的论述,至今还未有最后的定论。事实上,采取环球视角的艺术史研究工作不过才刚开始而已。这方面的成果包括:麦克·苏利文的开路之作(1989年的《东西方艺术的交汇》)[3]、近来一些关于多元现代主义的著作(如国际视觉艺术学院所出版的《注解艺术众史》系列)[4],以及新加坡美术馆所参与的“亚洲立体主义绘画:越界对话”[5] 和“亚洲现实主义艺术”(2007年)[6] 等项目。水墨画与环球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是近期中国艺术话语特别关注的课题,比如深圳水墨双年展以及相关的一些水墨画展和著作便是这方面较为重要的一系列表现。[7]
吴冠中早年在国立杭州艺专于林风眠、潘天寿的指导下初习油画与水墨画(即1938至1942年间;该校于当时的战乱期间从杭州先后迁移到云南的昆明和安江,以及四川的壁山和重庆),后来又在巴黎的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受教于杜拜(J. Dupas)和苏弗尔皮(Jean-Marie Souverbie)。吴冠中从1950年代至1974年间主要是画油画(这段时间早期也画水彩画),到了1974年以后才认真地画起墨画来。1974年一幅描绘重庆江城城景的墨画,标志了这个两大媒介并行的新阶段的开始。吴冠中后来在这幅画作上题字,表明:“这幅小品是我油画生涯与墨彩生涯联系的港口”。[8] 这个所谓“港口”的关键时刻,正好是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之时(文革结束于1976年),代表了吴冠中艺术生涯中一个重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