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性雕塑”是观念与物质的有机结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虽然沿用的仍是西方艺术的概念,但它不象观念艺术(包括装置、录像、行为等)是西方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更具备本土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当然也可解释为在中国本土受西方艺术影响的必然结果)。“观念性雕塑”对于辩证关系的运用,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后现代情境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吻合,偶然中有必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进行纯形式主义的探讨和纯观念艺术研究的原因。但这不证明我们无法延拓当代艺术,反而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也许我们骨子里对事物两极的关系及其转换的辩证原理的认同是天生的需要,这一点与古老的东方哲学有关。
最后说明一点,“观念即物质”特指艺术领域中的问题,(不涉及宗教及哲学范畴),它是为了在日趋物质化的环境下如何使艺术从社会中来,再回到社会中去。
注:〔1〕〔2〕〔3〕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第697页、第698页、第699页,天津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6/12第1版。
注:〔4〕休﹒昂纳 约翰佛﹒莱明《世界美术史》第616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89/1第一版。
注:〔5〕这个词是我和批评家殷双喜一起在谈论我的作品时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