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艺术飞速发展的30年来,无论是资历最老的全国美展,还是近年冒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大奖或排行榜、权力榜,即便是带着洋标签的,各种评选机制大多有一个通病——那些中奖的幸运儿虽经专业评委投票选出,却往往是按某种江湖规则平衡的结果。因此,近日刚刚宣布第一届获奖名单的约翰·莫尔(上海)当代绘画大奖赛就格外值得关注,因为他们采用的评选机制可谓别出心裁,那就是“匿名评选”。
“匿名评选”,有人将其称为盲评,也就是对评委略去作者的名字与相关材料,让他们仅凭作者提交的作品进行评选。“匿名评选”是英国莫尔大奖赛的一贯做法,它之所以会成为绘画领域里最重要的奖项,与这种独具特色的评选方法有关。
此次上海大奖赛的英国评委、利物浦双年展主席路易斯·毕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大部分的关于艺术的判别是基于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而并非我们所见到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参赛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要价很高,或者在声望很高的博物馆做过展览,或者被众多藏家或经纪收藏,又或者被某位著名的批评家或‘名人’称赞过,或者他的画被挂在某位政要的家里;还有最重要的是这个画家可能是我们喜欢的,或不喜欢的,或者欠他人情的……所有这些因素,在大部分的艺术比赛中都会影响评委做出公正的评判。所以匿名评选就避免了这些因素,评委需要凭借他们的眼睛、见多识广的学识,以及他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做出评判。”
有趣的是“匿名评选”选出的结果,借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李晓峰教授的话来描述,即获奖作者涵盖了中国东南西北具有代表性的5所美术学院:鲁美油画系毕业的邹涛、就读中国美院油画系的张伟、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韩锋、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的张振学、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李周卫。他们1个学士、4个硕士,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理性;他们2个“70后”,3个“80后”,都是尚未被市场操纵的新人;他们的作品能够折射出中国新一代具有专业训练和文化素养的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取向。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提出质疑:“匿名评选”在选取这5个无名小卒的同时,毕竟淘汰了许多已经拥有学院头衔或市场江湖地位的成功人士,今后一些有地位、有实力、有造诣的艺术家不敢来参加这个大奖赛。另一方面,这个大奖赛虽然在英国有一流的品牌,但却得不到资本的青睐,因为“匿名评选”使资本难以操纵评奖过程。
对此,记者却认为不必过虑:在美术院校扩招背景下,一方面中国每年在大批制造受过专业训练的无名小卒,同时也不缺那些被资本操弄、被江湖平衡的各种评奖。中国缺的正是这种“匿名评选”机制,可以让一些新人仅凭作品就脱颖而出。当然,真要把大奖赛办好,还需像约翰·莫尔基金会那样,一做就是50多年,能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