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震动带来的冲击,不仅仅表现在观者眼睛里的感受,更是内心深处所达成的共鸣。一群带着桌子枷锁的人,怡然自得地在桌子下面玩起了麻将;一双有力的手上带着具有攻击性的古老钟楼戒指……近年来,在装置艺术领域里颇有建树的著名装置艺术家沈也,终于带着他的作品来到北京。据悉,此次名为《共震》的沈也个展,于2007年10月7日至11月6日,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娑罗画廊展出。
自1996年以观念性的装置参加“单称陈述:福州当代艺术展”之后,沈也一直以装置和多媒材结合,以及行为的方式讨论艺术和社会问题。对架上艺术的放弃和对装置及多媒材的兴趣,说明沈也关注的不是传统艺术语言已有的惯性力量和审美习性。艺术方式的选择,对他并非是个人的艺术兴趣,它还包含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问题的思考。
“我的创作方式不仅仅是装置,还有以摄影、DV的方式进行创作。每一种艺术品种的表述方式都不一样,在创作中单纯的装置或摄影可能无法说明我的某一件作品的意图了。有时装置、新媒体甚至行为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用,可能会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信息量也会更大。我喜欢这种多元的艺术状态。”沈也如是说。
展览的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邹跃进教授这样评价沈也:“他善于在一个给予或想象的艺术或生活空间中,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一个开放而又自律的语义场,在这个语义场中,被沈也根据问题选择的物体、媒介等对象,通过重新组合和装配,或行为展示的方式,使其具有了自我生产和繁殖意义的能量;同时,在这一语义场中,语义因相互关联而自发地产生陌生化的“共震”艺术效果。”
实际上,从艺术创作方式的角度看,要产生这种陌生化的“共震”效果,对于沈也来说,其难度在于:观念性的装置艺术所使用的空间、物体、媒材和身体,其原始的意义既有鲜活的优点,也有明确的限制,这意味着,怎样把握对象的原始意义及其确定性与向艺术转换的可能性和多义性之间的张力关系,并让这些对象在新的语义场中的意义得到新生,但又不失去与生活中的原始意义的联系,从而使作品既能在内部产生“共震”的艺术力量,又能在与接受者的交流中产生“共震”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对他的艺术智慧的挑战。
如上面提及的以麻将为主题的作品《麻》,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娱乐,变成了对人在当下的尴尬处境,以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讨;
沈也的“共震”艺术方式的当代性,从根本上说表现为作品与当下社会、文化的“共震”,这也就是说,沈也作品内部语义的“共震”与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共震”是紧密相关的,这也是沈也艺术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虽说这是沈也所有艺术作品的一般特征,但也更为明确地体现在他依据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特性所创作的作品上。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陈荣义说:“从1996年至今,沈也十多年的艺术历程经历了装置艺术、新媒体、行为等多种形式的创作。十多年来沈也进入许多重要策展人的视野,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展览。在沈也的作品中,寻求有效表达观念的形式是他始终努力的方向。构成这种发展变化的逻辑因素是复杂的,但是我想其中关键的是沈也切入观念艺术创作的时间和他对媒介的利用,这是理解他这么多年艺术实验的一条基本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