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金铜犀尊,是战国晚期的青铜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豆马村,器高3.4厘米,长54.8厘米,重13.3公斤,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器形为相当写实的犀牛形象,厚重生动,头部生双角,小耳;足作三瓣蹄;眼睛镶嵌以蓝料,闪烁有光;尾夹于股间。犀牛头部右侧有细管状流。椭圆形器口开于背部,上复素面活动铜盖,可以启阖。躯体饰以不同花纹,形成相异的质感。犀身主要部位饰精细的嵌金流云纹,华美的纹饰既能表现犀牛的粗糙的皮质,又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使纹饰与造型相得益彰。同时,也表现出工匠们写实能力的卓越进步。
战国时代的铜镜,在楚地发现最多,大部分为圆形,正面磨光可以清晰地照出人的面貌,代替了古代以水为镜。其背面饰有富丽的图案纹样,或动物浮雕。其背面饰有富丽的图案纹样,或动物浮雕纹样,衬以云雷等底纹。上下两层因反光不同而呈现出异样效果,堪称中国图案纹样的典范。因铸镜的合金中加入了铅,故镜面光洁细腻,照度颇佳,成为闺阁宝物。
春秋战国时期,陶瓷器的生产与应用,仍然不绝如缕。南北各地均有瓷窑发现。杭州地区,有萧山印陶和原始瓷窑,规模之大,堆积之丰富,此地可能就是古越国的制陶基地。其几何形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火候达到1100度以上,原始瓷内外均挂釉,烧结程度甚好,为成熟青瓷的出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原始束腰鼎(崇贤镇出土)与原始瓷双系罐(长河镇出土),器形釉色淡雅,器形浑朴。
春秋战国的陶俑,已知时间最早的当数山东、山西、河南三省墓葬所出土者,一般形体较小,临淄出土的女舞俑以黑彩勾眉眼,以黑、黄、红、褐等条纹勾衣裙。长治出土的陶俑,有立有跪,或抱或负,头有发,足下有孔。辉县出土的陶俑,系捏制,面部涂朱色而丰满,着冠为黑色。这些陶俑虽较粗糙,又因烧制火候低而易碎,但毕竟开启了以后大型陪葬陶俑的先河。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