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代中期以后,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在走向城市化、市场经济化的同时,也迅速地向大众消费社会转型。伴随这个过程产生的一个巨大变化是,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用消费主义价值观塑造了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出生、成长于城市的这代人,彻底暴露在商品经济与消费意识形态面前,并在家庭与社会的种种影响之下,成长为也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为自我中心的一代“新人”。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所具有的信息传播的便利,更给已经视摄影为日常生活之一部分的许多年轻人带来了与他人分享自己感受的冲动。摄影在帮助他们获得自我表达能力的同时,成为了他们这一代人的重要“语言”。将个人生活经验与日常感动溶于一体的“私摄影”(private photography)成为一种新倾向,而且表现手法也比较丰富。私摄影的出现,进一步证实假大空的意识形态的失灵。然而,如果“私摄影”只是局限于小我的感情波澜,则反过来又证明,当代中国社会在走向多元价值的同时也正走向某种程度的犬儒主义(cynicism)。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对于摄影的深刻影响,后摄影时代的虚构热情被大大激发。一些摄影家尝试以虚构的手法创造自己的世界。有的是对于现实问题通过虚构施加艺术性的质问,如邢丹文、姚璐等人的探索;有的倾向于以真实素材营造一个完全虚构的真实世界,如缪晓春最近的反映奥运热中的北京建设的大型摄影壁画。
随着中国对于世界的日甚一日的开放,中国摄影已经并正在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当代艺术中去。中国摄影将要走向何方,像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一样,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不过,我相信,正如社会的发展引起并促进了艺术的变化一样,艺术的发展也会对于社会的发展带来推动。而我也更期待中国摄影家们无论在题材的丰富性还是在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方面有更多的精彩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目前的中国摄影,至少仍然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有着许多工作要做。而艺术市场的资本介入,虽然为瓦解意识形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艺术家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不过,正如这70多年的中国摄影所表示的,在中国,当代摄影实践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