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李旭认为更重要的是,按照ICOM所公布的职业道德准则,美术馆只能是非营利性的机构。把美术馆看作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错误的,美术馆就是文化事业而不是产业。因此,李旭认为,当前的美术馆热是一种变异,积极地说是蓬勃发展,消极地说是乱象横生。大多数关于美术馆的说法,包括各类媒体的报道都是错误的。李旭还指出,对照ICOM的定义,目前中国官方美术馆中只有中国美术馆已经有藏品、有固定陈列,上海美术馆受限于场地还没有固定陈列,而民营美术馆中基本都没有固定陈列,大多数美术馆还没有藏品,只能叫艺术馆、展览馆。从这个角度看,美术馆热带来的专业化进程值得肯定,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靠艺术基金养非营利美术馆?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画廊界也有人打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老板郑林向记者透露,他目前正忙于为2007年11月奠基动工的当代美术馆四处奔波。他表示,这个由他们自己投资建设的美术馆,目标是办成能与国际当代艺术机构对接的市级美术馆。按照他们的计划,美术馆的建筑面积达6500平米,
虽然在艺术品收藏与交易中大获成功,但郑林认为,艺术市场与艺术实验有时间差,今天在艺术市场火爆的艺术家只是昨天获得成功并在今天得到认可的艺术家,而明天在艺术市场能够火爆的艺术家,则取决于今天的艺术实验。因此,他认为需要向艺术家提供非营利的实验空间。而他筹建的美术馆则必须完全是非营利的。
那么,如何来确保这个美术馆未来的永续经营?他打算建立一个资金规模达到2亿元的基金,来支撑美术馆。他认为,美术馆的资金来源包括:一、向政府争取,北京市政府有每年5个亿的项目资金;二、向国际艺术基金会申请项目;三、向企业寻求赞助;四、基金的支持。而其中能提供长期稳定支持的,就是基金。他甚至对基金的运作也有了规划:50%用于艺术品收藏;50%交给专业人员从事金融投资。
陈家刚,成都上河美术馆的创办人,第一批私立美术馆的尝试者和失败者,对于美术馆投资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他说:“无论是过去我们那一批倒下的私立美术馆还是现在正在经营的第二代私立美术馆,关键其实不是钱的问题,根本在于制度问题。建美术馆,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公共艺术事业的投入。”
沈其斌也指出,中国的私立美术馆依托的是资本,因此,企业存,则馆存;企业亡,则馆亡。然而,西方的私立美术馆则依托的是体制,是完善的体系,所以它们能长久持续的经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