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要写出历史的真实性,又要照顾现实社会复杂的关系,有些话我改了又改,现在也只能暂时这样:1985年6月,“福建M现代艺术研究会”举办的《闽沪青年美展》在福建福州展出。此展用现在的话来说真是阵容豪华:蔡国强、黄永砯、刘向东(组织者、大四学生)、金国华、范艾青、陈峰、丁大年;陈箴、张健君、俞晓夫、胡项城、赵以夫、吕振环、冷宏等人。(此前某些网络和书籍另有两份名单,造成混乱。工作没做好,我向蔡国强等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我相信名单应以以上参展人员为准。至于其他复杂的情况我现在不想纠缠。)当时大家都不是大师,黄永砯的“厦门达达”还没有闹起来,只有俞晓夫有点声誉。以前此展没有获得当得的荣誉,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那时我还想接着搞“闽沪青年现代艺术联合会”,后因故未能如愿。好!下面就请听我娓娓道来这段老八五艺术史。
一、M现代艺术研究会·闽沪青年美展
1985年初,我在福建师大艺术系搞毕业创作,同时脑子里酝酿着组织一个现代艺术研究会,经过与一些同行密切沟通与磋商后,于4月成立了筹备组,5月份就成立了“福建青年M现代美术研究会”,后更名为“福建M现代艺术研究会。”M是英文现代一词和福建古称闽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但主要是它能隐喻现代艺术大门的轮廊已明显在当代青年画家面前。
现在细细地回想回味,为什么研究会的名称里会出现英文字母,是我的潜意识里觉得英语世界拥有更多的真理还是拥有更多的“权力”?为什么是两扇门,是否二十年前某些事情就预示着今日现代艺术的多样性?不确定性?两条腿走路?或各种各样的两难境地?
在这之前的两三年间,我参与福建师大南方诗社的组织领导和诗报的编辑工作,并在1983年十八岁的时候着手筹办过《中国南方》杂志,1984年9月主编十六开本的《南风》诗刊,我还参加过其它社会活动,所以,虽然我是一个只有二十岁的青年学生,但胆量和能力是不成问题的。可是研究会的人员和活动范围有很大的不同,人员有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不同单位的资深画家,活动的空间也已辐射到省外,大家能在我倡导下一起做事,可见当时人们的心灵比现在不知要单纯多少倍。
当时在上海学习的好友蔡国强也应我邀请参与进来,在我的建议下联系了一批上海知名的青年画家参加我们的活动。我的想法是把首次展览做成两地画家联展的形式,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成立现代艺术研究联合会,以此来打破区域局限性,将触须伸展到更远更广阔的空间。我的构想得到蔡国强的积极响应,他的活动能力在当时己初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