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外来者站在这些城市雕塑作品下时,他们应该能够从中解读出这个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品味出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世态民风,并将这种印象深深地留在脑海。
据近日《人民日报》报道,由法国著名雕塑大师雷诺设计的城市雕塑“红色聚宝盆”,于11月10日在哈尔滨市揭幕,这是该市纪念建市100周年的一份特殊纪念品。几乎与此同时,一个集中国四代雕塑家百余件作品的“雕塑百年”大型展览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揭幕。
近年来,在不少城市景观大道、繁华商业街区的核心地段,矗立起一座座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新景观。而有关城市雕塑这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各式评说也纷至沓来。其中,被公众认同、首肯的上乘之作较少,而制作粗糙、艺术水准欠佳的作品占了相当比例,公众及业内人士对当前城市雕塑水平的评价普遍不高,甚至有人将个别作品称为“垃圾雕塑”,称为城市景观中的败笔。
让我们将公众对城市雕塑的关注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来解读。今天,无论是城市决策者,还是广大百姓,都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形象的重要,各地城市形象的比拼和较量也在以多种方式展开,这从各种名目的城市评比、排名及形象展示可见一斑。在打造城市形象的热潮中,人们对城市雕塑也就有了更多更高的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雕塑绝不只是几件石头或其它材料堆积起的艺术品,它更是一个城市精神的标志、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城市上空的光环。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让城市雕塑的艺术性与公众性有机融合,如何让城市雕塑体现更多地域特色及文化韵味,成为点亮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名片”,不少城市纷纷着手规划城市雕塑的长远发展,建立专家评审与公众参与机制等。上海在全国率先在规划部门内设置城市雕塑和景观管理机构,并于去年颁布城市雕塑总体规划,计划至2016年各类雕塑将增加至5000座。这当然体现了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普通百姓而言,可能对专业的雕塑艺术并不十分在行,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没有发言权。因为城市雕塑不同于少数艺术家在艺术场馆内展示的个性化作品,它们属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们所面临的是来来往往的众人的目光,它们构成公众视野的一部分,理所当然要接受公众的评判。所以,好的城市雕塑作品理应是亲近百姓的,应该有着浓厚的亲和力,能够唤起公众共鸣,而不是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拒人千里之外的架势。实际上,这是公众评价城市雕塑优劣的基本标准之一。优秀的城市雕塑本身也会对广大市民的审美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
我们同时希望,优秀的城市雕塑应该标识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对接,描绘出一个城市的时代追求,凝聚起一个城市的精神,展示出一个城市的品位。当每一个城市外来者站在这些城市雕塑作品下时,他们应该能够从中解读出这个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品味出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世态民风,并将这种印象深深地留在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