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深圳实践馆。所至游客必叹“惊艳”——呈现眼前的,是由999块手工油画拼出的“巨幅外墙”:蒙娜丽莎。谁能想到,它出自507名“农民画师”之手?这个村,有个美丽的名字:大芬村。如今,它已成深圳的“形象代言人”,名扬四海,还多了个响亮的头衔:“特区第一村”。
在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眼里:“大芬昭示了深圳过去30年成功的地方,也启迪着未来的30年。”此话怎讲?
日前,大芬村“当家人”黄江接受新快报专访时,道出其中缘由。
原来,22年前,它本是个污水横流,杂草丛生,人员稀少的“大粪村”;现在拿着画笔的,多半是当年拿着锄头种水稻的粗糙泥手。“是经济特区,创造了大芬神话。让它从偏于一隅的村落,变成‘城中村’,再发展成中国艺术实验场、最大的油画艺术品交易市场!目前,整个欧美油画市场每年的销售量,有六成是大芬村出口的!”
[人物档案]
黄江——将油画加工出口模式引入深圳第一人,“大芬油画村”开创者。
“垂髫之年”机遇·创新
税收优惠商机萌生 港商深圳农村创业
“当初,如果没有特区的宽松环境和特殊政策,就不会有大芬‘山鸡变凤凰’的奇迹。它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它代表深圳,亮相世博”,黄江说:从某种程度上,读大芬村的嬗变故事,就是在读深圳,读一个从三万人边陲小渔村演化成1300万人国际大都会这30年里走过的“特区故事”。
黄江本是香港画商,专营油画外贸。最初,他于1984年在广州设加工厂。不久,嗅觉灵敏的他惊讶发现:在广州做生意有点亏,每出口一张油画,就要交给政府16元的税费;而运一货柜到香港,就要好几千元,很不划算。但是,旁边的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却向各方商人伸出了“橄榄枝”,抛出减免税费等多重利好优惠政策;而且,深圳距香港,也就一路之遥。
1986年,黄江“转战”深圳。他尝到了“甜头”。特区仅免税加灵活定价,就让他每张画可赚4-5元,在广州最多是2-3元,利润几乎翻了一倍多。不到3个月,他的油画出口生意,就搞得风生水起。
但是,特区在让商家“有利可图”的同时,也迅速让他们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深圳,开始变得躁动,首当其冲,是物价飞涨。不到两年时间,黄江的工场月租金就从几百元,涨到上千元,再疯涨到4000元,甚至6000元。他开始吃不消,因为产量销售,并未如房租那边“光速膨胀”,他决定“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