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国日报》9月9日报道:自2015年6月13日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以来,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的工作人员至今已发现了114件“新兵”,为进一步研究秦兵马俑、秦始皇陵及中国古代军制史等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
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考古队队长许卫红告诉记者,现在她和她的同事们仍然在发掘现场清理着袒露出来的陶俑,“我们在第一个过洞里发现了37件陶俑,还有77件陶俑在第二个过洞里,陶俑破碎得非常厉害,有些陶俑甚至破碎成几百片,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清理和挖掘。”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发掘面积为200平方米。至目前为止,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共出土114件陶俑,兵俑神态逼真,容貌各具特色,且其服饰、发饰、武器装备等各有不同,但因一号坑陶俑高度较高,在1.8米到2.0米,不容易保存,所以均已经破碎。出土的俑包括铠甲步兵俑6排共28件,2组共6件车兵军吏俑。至于陶俑身高为何在1.8米到2.0米,到底是比照秦人的真实身高制作还是进行了“拔高”,目前仍然是个谜。
据许卫红介绍,秦兵马俑从职务上可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和下级军吏俑以及一般武士俑,因此其穿戴和兵器配备也会随之不同。高级军吏俑多外披彩色鱼鳞甲,双肩及前后胸甲上缀有彩色缨饰,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此次发掘发现在第一组车后有一件穿着鱼鳞甲的军吏俑,应该为所发现俑中级别最高的。另外还有20排步兵俑,共80件。
一号坑是兵马俑中破坏较严重的一个俑坑,因此在开始发掘时工作人员对发现较好的彩俑不抱太大希望,然而发掘结果却令人惊喜,陶俑彩绘虽然保存面积较小,但个体数量较多,甚至连头发也染色。步兵俑按其头饰的差异可分为圆髻铠甲俑、扁髻铠甲俑和介帻铠甲俑三类,此次发掘的不仅步兵俑最多,且均为扁髻步兵俑,也就是将头发全部编成六股宽辫,反折后用发卡固定于脑后,这种发饰应该与头上方便戴盔有关系。虽然头上将要戴盔,然而很多俑头发都明显被染成了黑色或是褐色,足可见秦俑做工之精细。
在以前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陶俑彩绘的保护一直是困扰考古人员的一个难题。在秦兵马俑一号坑的前两次发掘中,一些出土时带有彩绘的陶俑因没有有效的保护手段,彩绘很快就脱落、脱色了。第一次发掘工作从1978年开始到1984年结束,共发掘出1087件陶质兵马俑。第二次发掘从1985年开始,但由于一些技术原因,一年后就被迫停了下来。
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介绍,当年随着发掘工作迅速地展开,地下散发出大量湿气,霉菌开始了大面积蔓延。在霉菌消退后,又因地表干燥产生了其他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兵马俑的彩绘。从发掘的一开始,便在俑身上发现了大面积残余的彩绘并对彩绘作了记录,然而在出土之后不久,彩绘便几乎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