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余关于山水画笔法基本概念的诠释
魏晋南北朝的谢赫在被称为中国画基本定义的“六法”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骨法用笔”的概念,唐代张彦远更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的著名论断,由之,历代中国画家们莫不将用笔当作中国画技法的第一要义。
有着深厚基本功底的王颂余先生的山水画以其用笔的考究而著称,特别是由于他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因此以书法入画法,以书理印证画理就构成了他的一个主要艺术风格。众所周知,书法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笔法,精研书法的王颂余先生在绘画实践中自然地将书法应用于画法,从而完成了在技法层面上的书画合璧。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他在技法教学中尤重笔法的锻炼。
这里我们打算从三个侧面来理解笔法的基本构成。
1.提按
由于毛笔的材质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讲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能够自如地进行提按。所谓“提”“按”,就是指在运笔过程中通过腕力的上提和下按动作而使笔锋的表现产生变化。一般来讲,腕力下压力量的大小和所形成的点线轨迹的粗细成正比,所施加的压力越大,形成的点线就越粗。不过正如王颂余先生在范图中提示的那样,我们“可以用腕力的一张一弛来体会微妙的提按动作,因为小的提按动作是不易察觉的”。他在图中用一条曲折线条的变化,向我们揭示了提按对线条的线性与线形的变化关系。在其中依据其线条变化轨迹,从起始之处可以看出他是以“按”——“快提”——“渐按”——“快提”——“重按”——“稍提”——再“重按”——“渐提”——“按”——“渐提”,这样一个动作过程来完成的,由于在提按过程中他能够完全控制住笔锋,所以其完成的线条变化显得非常自然到位。在这里王颂余先生向我们展示了起笔之按、运动过程中的渐提渐按、快提快按、收笔之提等动作。此外,还可以有起笔之提、收笔之按等动作。如果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掌握住这些动作,无疑会大大提高我们笔墨表现力。
“提”“按”既是运动的过程也是运动的结果,在线条的运行当中如果完全没有提按,或者过多地不恰当地使用提按,不仅会使线条显得乏味,也会大大影响其塑造形体的表现力,这其中有一个适度和适当的问题。比如图中就提到“提按不宜太多太琐碎”的问题,另外,我们在进行提按动作的时候,还要注意的是“提”和“按”实际上是一个矛盾,没有绝对的“提”和“按”,不仅“提中有按”、“按中有提”,而且还要注意体味应该是以按的意念来完成“提”的动作,反之以提的意念来完成“按”的动作,如此,则当笔锋下按时,不至于出现一片臃肿的墨渍,上提时,不至于出现一条轻飘的笔痕。
可以说提按是一切用笔变化的基础,当我们能够娴熟地运用时,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其他笔法问题。
2.滑涩
在理解提按之妙用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把握好用笔的滑涩。如果说上面的提按是通过手腕微妙的上下动作来完成的话,滑涩则是利用手腕和指间前后左右的方向动作变化来完成的。通常讲来,在运用滑笔时,除去常见的中锋直管运笔表现之外,还可以执笔稍高,握管稍松,待笔锋着纸笔毫铺开后,笔管梢稍向笔迹运行方向倾斜(亦即所谓的拖笔顺锋),比如在表现行云流水的时候,就可以运用此法。而在运用涩笔时,则可以相对地执笔稍紧稍低,待笔锋着纸之后,笔管梢梢向笔迹运行的相反方向倾斜(亦即广义上的逆锋)。古人所谓的“锥画沙”、“屋漏痕”等用笔追求,也就是为了达到涩笔效果。在山水画中,由于所要表现的物象多质地坚硬厚重,如山石树木亭榭等,故而涩笔得到广泛的应用,而若表现云水枝条则滑笔又使用得多一些。
就其技术要求而言,通常认为是要“滑而不流,涩而不滞”,就是说在运用滑笔时,要流畅而富有弹性和韧性,不因运笔较轻较快,就使线形与线性流于轻浮轻飘,而在运用涩笔时,又要凝重而苍劲,不要因为运笔较重较缓,就使线形与线性显得呆板僵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