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转折
滑涩的着眼点在于笔性变化,而转折则倾向于笔形变化。如图中提示说,“转折就是方圆的画法。转是圆,也就是行笔当中,笔锋圆着转向另一方向。折是方,也就是行笔当中,笔锋方着转向另一方向。转笔要轻提,别停留,笔一滞留就没有劲了。折笔要轻按,稍留笔,就有力量了”。特别还要指出的是,转是圆,但是不能以圆为圆,而应以方为圆,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当笔锋进行圆转或方折的动作时,不应理解为是如同几何学意义上的圆弧或折线那样纯粹,而应该认识到笔下进行的圆转动作是由若干短直线动作相连接而成,而方折动作又是由若干短弧线相连接而成。如此,则圆转而内含筋骨,富有弹性和韧性方折而不妄生圭角,使其遒劲厚重。
4.顿、挫、揉
图中对于顿、挫、揉的解释十分妥帖,即“一般说来,停笔下按就是顿。挫比顿的按劲大,带有突然往下挫的力量。有时笔一下挫,锋就散开了。还有一种揉笔,揉是在顿笔时加用一些不同方向的揉按动作,这样可使墨或色产生浓淡干湿在一个面上的浑融效果”。可以说“顿”与“挫”、“揉”是“按”的转换形式,是“按”的变种。点延长成线,线缩短为点,线和点的扩展又成面。上面所讲的滑涩和转折都是当线条具有一定长度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而当线条短缩为点的时候,提按动作受到局限,是在一个极为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的提按动作,于是就有了顿、挫、揉等形态的产生。图中就列举了几种不同形态的“揉”,从中可见,“揉”在许多情况下还是与“点”密不可分的。
5.点
“点”,可以按照用笔的方法不同而分为:弹(或曰打,速度较快,有笔锋着纸即被反弹上来的感觉);揉(或曰按,笔锋常有平面的纵横向移动的动作,运笔速度较慢);戳(以爆发力快速戳纸,常常形成散锋);摆(执笔稍远,笔管侧卧,从容摆置);排(笔法与“摆”大致相同,只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重复排列)。按照用笔的方向不同而分为:中锋点、侧锋点、卧锋点。按照形状的不同而分为:圆点、方点、横点、纵点、组合点。按照组合方式的不同而分为:连绵点(其中可以包括横向连绵、纵向连绵);聚散点(许多情况下,连绵点过多容易产生平的感觉,因此就需要聚散的节奏)。按照用墨的方法不同而分为:焦墨点、浓墨点、淡墨点、干墨点、湿墨点、渍墨点(用宿墨常有此效果)。按照所起作用而分为:物象点(根据所处位置而被赋予不同物象意义,如可以为树木也可以为草丛);结构点(山石树木的勾连处或突出处常用此点以示强调);关系点(有时为了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也时常需要加点一些起互相连接作用以及或强调或减弱作用的点,见图一);氛围点(往往在画面整理阶段,为了塑造整体气氛,而不顾物理的合理性而进行的“点”,亦即所谓的“劈头盖脸点”、“有一点无一点’、“有此一处便应有此一点”,见图二)。
6.破墨
按照王颂余先生在图6中的提示,“破墨,是在一类墨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上另一类墨,如淡墨上加些浓墨,使原有墨的不足达到明确突出完备,这便是破墨的作用”。破墨因为是用一种墨色去覆盖原有的另一种墨色,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积墨的效果。其方法可以大致分为:浓破淡、淡破浓、干破干、干破湿、湿破湿、湿破干、水破墨、墨破水、墨破墨、墨破色、色破色、色破墨等若干种。在使用破墨技法时需要注意的是1.时间的把握。前一遍墨或色在完全干、将干未干、完全湿的不同情况下,依据墨或色干湿程度的不同所添加下一遍墨或色的完成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2.空间的把握。由于需要用一种墨色去覆盖另外一种墨色,如果是在同一空间进行完全覆盖,则原有下面一层的墨色就会完全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需要局部地部分地进行覆盖,不是完全重叠,而是交错重叠。如此,就需要我们在实施前一遍墨色时有预留空间的意识,要为添加下一遍墨色留出空间位置,而接下来进行墨色覆盖时,也应该在顾及到上一遍墨色空间位置的基础上进行实施。3.力度的把握。所谓力度,是指笔锋与纸面间产生的摩擦系数,其大小并不与把握笔管的指力腕力臂力成正比。在不同湿度纸面上由于笔纸间摩擦系数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同样的摩擦系数,还因笔锋含墨含水量的大小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充分理解上述影响条件的基础上反复实践总结无疑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