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形式语言教学作为基础教学部造型分部的四大核心课程之一,承担了一年级学生第一阶段创作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它从形式的相对独立意义出发,对构成画面的各种因素作分析和归纳,并提升到对基本的形态元素的组织规律的理性认识,并研究这种形态元素的组织关系,与个体的情感传达的共性感受与普遍意义。”造型形式语言由上学期的黑白形式语言和下学期的色彩形式语言两大块组成。黑白形式语言主要认识和掌握造型元素的点、线、面的形态组合以及黑、白、灰的组织形式美规律,研究形式构图的基本规律与人的视觉心理,并从艺术史经典图例的分析入手,让学生选取大师的经典作品,作画面点、线、面及黑、白、灰组织的分析,以及该布局的营造与艺术家情感表达的关联等因素,并作分析报告。这使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上升到“形而上”的认识,避免了过去那种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同时自选主题(以校园生活为主)进行自我构思,作小型的黑白画创作练习。
苏珊·朗格曾经把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她美学的7个核心概念是:符号、抽象化、表现性、情感、形式、幻觉、假象。她认为艺术的本质作用在于能把情感形式用符号表现出来,而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则是“个性化”的“符号”。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而不是事实的记号形式。造型形式语言教学十分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视角的发现,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对事实的模仿,而更在于发现自己对事实的主观判断力和分析力。对客观事物表象上的模仿,无法触及艺术本质,这也是现当代艺术越来越被认同的事实。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无法凸显自己的个性,或者说是学生不自觉地就在个性方面被“大众”同化了,缺乏创造力。过去高等教育对形式语言教学这块内容较为模糊和零散,课程名称也不一。有的叫“构图”,有的叫“黑白构成”、“色彩构成”等,在教学形式和理念上大多趋向于“搜集素材搞创作”,教学上缺乏学理上的考究和规律的解析。造型形式语言的课程设计应从发掘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独特眼光的角度入手,从学理分析入手到创造力的开启双管齐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形式美规律的基础上去打开属于他们自己的“智区”和“视区”。要想在艺术的学习上有所成就,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去“看”这个世界,培养自己的观察方式,而不是带着概念和“有色眼镜”去看。
第一学年下学期的色彩形式语言主要是分析东西方的绘画色彩观,选取不同风格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从色彩的色性、明度、纯度、笔速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作画意识的差异作分析报告,使学生从认知的高度理解和体验绘画色彩的个性化创作特征,并能理解和主动探究视觉艺术语言多样化呈现的可能,对色彩的特定主题与情绪的表达有较为明晰的认识,从而释放其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为将来专业创作打入必备基础。
现代艺术大师康定斯基把艺术创作归由于人类的“内在需要”的产物,他把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因地位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而这种“内在需要”在艺术创作尤其是色彩绘画创作中显得尤为突出。我们都熟知这样一个事实,色彩的创作运用相较于其他艺术创作手段来说更易于释放艺术家的情感和激情,也更为主观。我们从色彩的色性、明度、纯度及笔速的几个最基本的小课题的研究中,便能基本把握色彩语言的基本轮廓,因而能够充分地运用色彩的表现语言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也使学生在他们串行的创作主题中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贡布里希也曾经说过:“一切艺术都源于人的心灵,即源出于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而非源出于视觉世界本身。”他恰当地道出了艺术中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当代艺术越来越重视艺术家个体心灵的世界,艺术品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反映也愈来愈被认同。艺术的价值更多的是对这个时代人文精神的体现,能够激起人类心灵上的认同。造型形式语言课程进行了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填补了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分散化零碎式的教学体系。它由过去的“由外自内”的教学模式转向了“由内往外”,即首先让学生对艺术创作获得学理上“内在”的需求之后,再转向其外在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