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创造美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和审美理想,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实现。在这种交流美的信息的方式中,这些手段和手法起着与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符号系统相近似的作用,所以我们也把它们叫作美术语言。当我们运用视觉去知觉美术的形象和形式的时候,就首先需要了解美术作品用来和我们交流的那种特殊的语言。但是,美术语言又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符号的特殊语言。在语言符号中,一个词仅仅是一个记号,它有着独立的意义,而孤立的美术语汇如线条、明暗、色彩等却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创造法则去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创造物,也就是它们结合到整体形象之中的时候,才具有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所以严格地说,美术的语言符号应该指的是美术家所精心设计的审美意象,其中包括所使用的视觉语汇和起类似语法作用的创造法则。东方和西方的美术由于社会人文条件的不同,历史地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它们在美术本质特征上并没有不同,但却采用着有明显区别的美术语言系统和表现形式。下面结合中国美术作品与西方美术作品,对一些主要的美术语言和创造法则作些简要介绍:
形体:
几何学抽象出形体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作为美术语汇,它们在美术作品中是和形象结合的。如马蒂斯的《女人像》中点成为头饰,线成为面部、手和服饰的轮廓与结构。在毕加索的《曼陀林和吉它》中也有点和线,包括直线和曲线,它们构成形象或形象的局部。画面上还可以看到画家用立体主义观念分解的实物的各种形状的面,把它们再组合后,还可以让人保留一些扭曲的实物的立体感觉。现代西方造型观念认为,自然界的物体都是形体的规则的或不规则的组合。实在的体具有多侧面可视性,所以在雕塑和建筑中形体感是最基本的材料语言。
中国画的造型虽然也使用点、线、面、体,但更经常使用的则是作为“应物象形”手段的“笔墨”这一传统绘画理论术语。中国画家主张“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几乎成了中国画最基本的艺术语言的同义语。用笔的法则是“骨法用笔”,也就是运用有毛笔功力的线描、点厾以及中、侧锋,顺、逆笔等笔法,来体现内在力度和外在形态的美。而笔法只有通过用墨才能显示出来,所以两者是关联的,要在有变化的笔法中体现墨彩、墨韵,以体现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情趣。如齐白石的《花果册页》和潘天寿的《露气》就体现出这种耐人寻味的笔情墨趣。
明暗:
明暗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物体因受光而产生明暗。自达·芬奇系统总结出明暗造型法以后,它成为绘画表现立体感的主要虚拟性语言。如伦勃朗《戴黑帽的老人》就显示出画家运用明暗的精深造诣,它的明暗变化是和体面、结构、色彩结合为一的。
色彩:
色彩作为最具感染力的美术语言的运用,可以分为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和装饰性色彩等不同类型,它们各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如莫奈的《草垛》就典型地代表了印象主义的色彩造型观念,它根据光色变化的原理,充分表现出大自然色光变幻的美感。
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称为赋彩,传统中国画以“随类赋彩”为主,也就是注重固有色的再现,如《果熟禽来图》的色彩,可以说达到精妙入微的程度。写意中国画的色彩则追求“色不掩墨,墨不掩色”的雅致、自然而和谐的审美效果。
空间: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它具有多维的性质,美术中的空间以诉诸视觉感受为特征。雕塑、建筑、环境艺术都以空间排列体现不同的美感,西方绘画中多用焦点透视和空气透视来虚拟性地表现空间感,如郁特里罗的《圣亚布拉恩教堂》和莫奈的《草垛》就清晰地体现出这种感觉。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大多采用多视点的散点透视或者是融头脑中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情趣为一体的意象空间的方式来表现。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所描绘的就是一种意象空间,画面有限而意象无穷,使人从联想中体会到江流的浩渺无际与景色的诗情画意之间的美感。
材质、肌理:
无论中外的美术语言,都与它们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有关。中国写意画的笔情墨趣离不开中国毛笔、宣纸的性能,西方油画的造型语言离不开画布、油彩的表现力。同时,不同的物质材料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美感,如黄金具有华贵、辉煌的美感,木材具有色调柔和、质朴无华的美感等,我们管它叫“材质美”,也是一种美术语言。和材质有关的另一种美术语汇叫“肌理”,指的是材料表面质地(粗细等)或纹理所形成的美感。如夏尔丹的《民间画家》中,作者表现穷画家的粗旧布衣而使用干稠、浓厚油彩所形成的带有颗粒的表面的那种感觉,就是一种肌理美。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