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后寨子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吴堡县辛家沟乡李家河村西北约400米的后寨子峁山梁上。后寨子峁由3座山梁连接而成,平面略呈“人”字形,遗址就分布于3座山梁上。去年8月,为配合青岛—银川国道主干线陕西境内子洲至吴堡段高速公路的修建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考古调查过程中首次发现了该遗址,并于8—12月对其进行了勘探和第一次发掘。后寨子峁遗址面积约21万平方米,本次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主要为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早期的遗存。
后寨子峁遗址的布局大致可以分为3部分,即3个山梁各为一部分,其中地势较低的1、2号山梁均发现有石砌的围墙,而地势较高的3号山梁则未发现石围墙。目前已在这3个山梁上共发现房址70余处(已发掘48座)、灰坑近20座(已发掘13座),并发掘陶窑1座、石围墙及墙外壕沟各2段。
1号山梁三面临沟,西北端与3号山梁相连。在2座山梁相接的马鞍部有一道西北—东南走向的石围墙,将它们隔断。墙体外侧(即3号山梁一侧)地势较低,略似壕沟,其底部低于围墙内侧(即1号山梁一侧)地面。围墙和壕沟使地势较低的1号山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1号山梁的防护,可能也有当时聚落内部人群血缘关系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石围墙中部偏西北处有一石台阶,共5级,应是1号山梁与外部的一条通道。石台阶上和石台阶外的壕沟底部有多层踩踏路面,分别通向山下和高处的3号山梁,表明3座山梁上的人们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石围墙残长约35、残高0.5—1.8米,均以当地砂页岩石片、石条和石块砌筑而成。墙体表面整齐美观,上部内收呈护坡状,墙体与土坡之间填以土石,保证了墙体的坚固耐用,也反映了砌墙技术较为成熟,在之前应当有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另外,石台阶以内有一座葬有完整狗骨架的圆形坑,当与城墙或石台阶修建的某种宗教仪式有关。
2号山梁与1号山梁地势相似,临沟的三面山坡中上部残存有断断续续的石围墙,石围墙外未见人工壕沟。与3号山梁相连的马鞍部也有石围墙,而且墙外挖有规整的壕沟,使得2号山梁也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并在壕沟东端留有土台阶与外部相通。此处的石围墙残长约30、残高1—4米,砌墙的石材、技术、风格和墙体结构均与1号山梁的围墙相同。壕沟深约2—3、口部宽3—3.5、底部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