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艺术家部分,则是近年来资源竞争激烈的板块,在这个范围中几乎聚集了所有层次的画廊资本,选择面甚至直接延伸到了在读的艺术学院学生。
但是市场在乱战之后,还是会需要一个动态秩序和层级的建立,根据金钱资本、学术资本、运作资本三个主轴的完备程度和强弱程度,画廊业正在形成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完整区隔。而且在区隔清晰的基础上,不同层次的画廊对现实和未来发生着相应的作用。体现在具体运营上,则表现为运营策略化和策略风格化:
比如有的画廊的主人原本是策展人和批评家,在运作中他们就会把在学术圈的虚拟资本积累做转化,尤其是在人脉方面的积累就会转化为画廊的准金钱资本和运作资本。这属于一种模式,如能成功转化将会有利于行业学术质量的保持,并且也有利于未来的可延续性拓展;
第二类是拥有历史积累的画廊,属于高端商业画廊,手头一般有较多的明星艺术家或者明星艺术品的库存,这个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优势,也成为其借以做延伸发展的轴心。因为其高端藏家的聚拢能力,这一类的画廊在竞争市场新星方面也较有优势,所需要转化的只不过是风格的衔接流畅性;
第三类是外资画廊,这些画廊随着中国本土画廊的崛起多少受到冲击,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处于受追捧的风口浪尖。但是因为其国际化的人脉关系和资源整合能力,他们的存在对于加强艺术交流、培育国外藏家、吸引海外媒体以及外来运作经验和模式的引进等等方面都产生着较大的作用;
第四类是近些年来最为重要的行业变化,那就是一些资本雄厚、运作积极、策略强势的画廊的出现。这些画廊一般坚持学术和商业的并重,在运作伊始就坚持较高的标准,并且在业务拓展的强度和幅度均采取高调入市的姿态。这些画廊上一般采取的是策展人制度,保证展览的学术性。依托高品质的策展执行能力、行业号召力和周边资源整合能力,他们起到行业提升器的作用,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高端运作产生了积极拉动。
所以可以看到,在2007年画廊业在资本运作、策略运营和行业区隔方面均实现了跃升,价值链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完备建构,这个正是新的高位整合的前奏。
国际化是核心趋势
随着积极务实的外交政策的实施和,尤其是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包含艺术在内的文化交流和输出成为中国的一个现实和迫切的需求。而且在中国政府文化创意产业新经济模式的推导下,中国画廊业无论是作为大环境的一部分,还是出于自身的递进、提升和优化拓展逻辑,国际化都成为了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