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侯令
记:您认为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应该往哪个方向走?目前的美术教师最缺少什么?
侯: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还是应该朝着《美术课程标准》所规定和指引的方向走,加强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并且按照课标所规定的四个学习领域去完成目标。现在美术课程集结了我们国家多年来成功的美术教育经验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方向,没有必要再另立一个新的方向。我们的美术教师在敬业方面问题不大,从课改的总体环境来说,缺少的是增强课程意识,美术教师有了课程意识对课程改革会更加自觉。现在的美术教师虽说天天喊课改,却不知道什么是课程。大多数教师每天忙于事务,经验型的比较多,理论的思考方面是比较弱的。
记:请您谈谈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看法。
侯:小学的美术欣赏课,大家反映是最难上的。我也认为在四个学习领域当中它是比较难上的。现在有些美术老师看到教科书上有欣赏课,就隔过去不上,如果上,也是简单地讲一讲,20分钟就上完了,这画是谁画的,怎么回事,如果这画背后有故事,他还好办,如果没故事就难办。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教育部的课题,要研究美术欣赏课教学如何突破。上好欣赏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能说一个学校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就靠一两节欣赏课,得需要长年累月的,三四年、五六年的积累。
在欣赏课上对学生的要求,美术教师一定要认真地落到实处,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任务。现在有的教师总想通过学生的制作、临摹,使欣赏课活跃起来,其实,欣赏课活跃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该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分析、感受、表达就要踏实一些。因为欣赏活动,先是感性的,但更是理性的。如果把欣赏课当成表现课,就使学习领域发生了转向。
清华大学附小的一位美术老师在培养学生描述能力上就很好。她讲马蒂斯时就培养三年级学生描述作品,学生描述的语言比大人说的还好。当然,清华大学附小的孩子有的是教授们的孙子,家庭的文化修养对孩子有影响,但老师认真实践《课标》是值得称赞的。美术欣赏课的活动有两种:一个是“进”,就是眼睛去看;二是“出”,就是孩子的表达。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和笔去表达。
记:您是怎样看待地方文化资源对美术课的作用?
侯:2001年,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没有明确地方文化资源,只是提到利用课外资源。现在,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要通过美术课去开发地方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地方的文化底蕴。这个问题,随着老师们课程意识的增强,会发现许多课程资源就在自己的身边,美术课堂上把身边的资源利用起来,就会使学生觉得亲切,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课程是来源于身边的文化。课程是文化的一个反映,反过来它又促进文化的建设。
例如,杭州下城区长寿桥小学有四个校区,这四个校区分布在各个社区里面,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曾经在这里居住:马寅初、沙孟海、丰子恺、司徒雷登都在这社区住过,还有一个收藏王冕《墨梅图》的高野侯,也住在这个社区里,还有百年的药店,西洋的老建筑、民族的居住区等等,这个社区的文化资源极丰富。学校把这些资源开发为校本课程,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些文化历史资源感到非常高兴、自豪,这就是课程资源,这就是课程建设。
记:新课标从2001年开始到今年已走过将近九个年头,但目前基层的美术教育状况与课标提出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侯老师认为怎样加快拉近实际状况和课标理念的距离?
侯:我觉得不可能马上见效。一个新理念的推行需要很长的时间。
记:新课标实施已经九年了,有哪些成果?
侯:最大的成果为,美术教师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新课标理念。通过教师培训,通过教科书,通过教研部门的努力,新课标理念慢慢地被广大美术教师接受了。特别是年轻老师,保守思想少,接受新事物快,新课标的理念已经在他们心里扎根。现在教育部提出,课改走过这么多年,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要把理论转变成实践,动态变成常态。现在全国各地推进的程度不一样,有的省份突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