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罡:山水画家遥望泰山顶颂太阳。《泰山颂》 《阳光初照泰山顶》(局部)
从“身在此山中”到遥望泰山,刘罡经历的不仅是时空的转换,其艺术历程也由此破茧。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目之所至,心之所托,刘罡在全方位感受泰山后,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了五岳独尊承载的文化艺术内涵。于是在刘罡的笔下,泰山不仅仅是一座气势磅礴、苍劲刚直的大山,也是一座历史和精神的丰碑。
商报:作为一名山水画家,选择画什么样的山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您是怎么考虑的?
刘罡:一般来讲,山水画家都会找一个文化“靠山”,使自己的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种艺术取向往往以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为目标,如生你养你的地方,从骨子里就有种亲切感。
我生于泉城济南,最熟悉的风景就是泰山,所以在我内心深处,极其想表达出泰山之美。多年前,我就给自己制定了研究方向,主要是表现“海岱文化圈”。从巍巍泰山一直延伸到海滨日照的广袤大地及其周围区域,可以称为“海岱文化圈”,她是陆乡文化与海洋文化融合形成的中国区域文明,其核心就是泰山。
商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对您有着怎样的吸引力?
刘罡: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有着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背景,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如今是世界珍贵遗产。泰山不仅是道教兴盛之地,也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在中国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到泰山封禅,因此泰山被誉为“中国封禅第一山”。此外,历代文人墨客也都喜好到泰山咏怀抒志,留下了大量名句,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王奕的“手摩红日登三观,袖佛黄埃看九州”。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商报:您是如何解读泰山的?
刘罡:关键是写生。在济南生活的时候,有着非常便利的条件,一有闲暇,就开着车到泰山周围转。泰山已爬了无数次了,其周围地方,一般人很少去。有段时间,我就春夏秋冬地去泰山周围转。望岳和登山,感觉是不同的。
在泰山周围也积淀了很多历史,了解了之后再去爬泰山,就会感悟更多。泰山不仅饱含历史文化精神,也融入了人类很多智慧。从一天门开始登山,一直到南天门,一步一景,而且步步都是在跟历史对话。有了这种深刻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而在画面中表达出来。
商报:您在创作中做了哪些取舍?
刘罡:泰山有王者风范,所以画泰山一定要画出一种大度和大气,而不是专注于细节。古人画山可居可游,细小地方表现得很到位,但对大场景的表现不足。现在观赏空间变了,画家要有大展厅意识,画面要增强视觉冲击力,这也是笔墨当随时代发展。
商报:您喜欢画什么时候的泰山?
刘罡:泰山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具特色,而我最喜欢画秋天的泰山。秋天最为丰实和多彩,入画后呈暖调,雄浑中不失浪漫温馨。秋季也是看日出的最好时节。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我在《阳光初照泰山顶》中表现的就是这一幕。如果我不常去写生,就不敢把泰山顶画成红色。我觉得画面颜色还不够浓烈,真实景观比这还要红,还要壮观。
商报:从古至今一直有人在画泰山,您如何有别于他们?
刘罡: 相对而言,画泰山的人不算多,因为泰山难画,不好表现。其外形就是一座山,非常直白,如果找不到立意,就表现不出其深刻内涵。
元代赵孟頫、清代罗聘,以及近现代名家潘天寿、陆俨少、傅抱石、李可染都画过泰山,各有千秋。我就想,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的第三代山水画家,一定要画出我心中的泰山。
我观察了各种状态下的泰山,觉得泰山虽然质朴,却承载了太多的内涵,为此,我尝试把泰山画成了一座丰碑,顶天立地,气宇轩昂。比如《泰山颂》,是表现泰山背面的一幅作品,我用了一年时间构思,半年时间完成。画面主体是丰碑状的大山,全景式布局中,营造了天上和人间两重景,并照顾到了泰山各处标志性的符号。
商报:您画泰山分为几个阶段?
刘罡:大致是三个阶段。在2001年之前,大多以泰山主峰为创作对象,那个时候经常登山。2001年进入济南画院后,计划用5到10年时间,从根上研究一些东西,就以望岳为主。画了五六年写生后,因为要完成一幅泰山巨制,提前进入创作阶段。总结了前人秀气有余、伟岸不足的教训后,我画了幅竖图,想着先把泰山拔起来,像丰碑一样竖起来,然后再推出去,画成横幅,结果这两幅画很成功。
此后到国家博物馆工作,在这种艺术氛围的浸染下,眼界和心胸更开阔了,画泰山就不一样了,即使是一幅小画,也有了大开大合的气势。
现居住北京,虽不能常回去看泰山,但在我心里,对泰山的那种关照是不会改变的,更不会停止。画泰山,也是我一生要做的事。
刘罡,1961年生于济南,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1993年进修于中央美院国画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曾任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工作部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罡山水画名家点评
在刘罡的作品面前,我的心情有一种特别的畅快。他作品的境界十分宽远,格调也十分明朗大方。像《望岳》、《祥云》这两幅,景色平地拔起,直上云霄,全幅气势非常顺畅地升腾起来。在我看来,这种直抒胸臆的明朗表达的是他健康情怀的显露,同时也是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的。在当代山水中,有不少作品是画家寂寥心境、孤独意识的符号,画面往往阴气迷茫、愁肠百结,而刘罡以他旷达的心绪描绘出一番如澄似练的江山和郁郁葱葱的生命意态,我以为是别出一格的。他的结构章法很单纯,笔墨也很单纯,特别多地使用了温暖的色调,构筑了霞光弥漫的自然与宇宙,这是一种独特的品质与境界,也是一种亲和自然的现代意识,我相信他再往前发展,能够真正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宽阔道路。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刘罡画如其人。他的山水有一种浪漫情怀,未曾哲理深沉,但求诗意烂漫,创造出笔墨与视觉的意象空间。画面结构稳定,气势升腾,景色峻厚苍茫,云烟弥漫,他以淋漓的笔墨和浓淡虚实对比,展示出雄劲的有生命律动的自然气象,他以独特的直觉把握,于水墨流溢中,表现出灵秀空蒙的山水风采。作品反映出画家心境明澈,襟怀开朗,视域宽远的生命意态,灵活运用传统语汇,深情拥抱山水自然,在笔墨挥写的微妙变化中,享受山水创作的美哉快感。画境既磅礴大气,又单纯温暖,既氤氲浮动,又宁静和谐,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审美魅力。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高毅清
以山水画著称的青年画家刘罡,经过几年的苦心钻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与表现形式。他的作品除保持了一贯灵动、含蓄特点之外,更强调水墨自身的美感优势;特别是对积墨的运用,使画面厚重、润泽,而水冲法的使用,又为画面增添了无限韵味;皴擦点染,冲渍泼洒的综合技法,使他的山水画有别于传统的山水程式,更丰富于时代感本体感。
——著名美术评论家 徐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