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留真——中国画名家像传·斯民摄影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摄影展上展出的、由新加坡华裔摄影家蔡斯民用自己的独特视角,怀着“要设法留住这一代国画大师的艺术、才情、学养和他们超凡的真性,好给以后的年轻人看看”的心态,记录下了朱屺瞻、刘海粟、黄君璧、赵少昂、陈文希、王己千、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陆俨少、谢稚柳、黎雄才、唐云、关山月共14位“传统文化系统滋润过的最后一代人”艺术生活中的“瞬间”。展出的摄影作品全部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
从画家的个人肖像照片谈开来,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更能切身感受到“披图可鉴”和“有图有真相”的意义。图像文化中的摄影,因为其真实记录的特征,适合于佐证人们的观点与认识,也能满足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解读。
当我们翻阅照相机发明后的美术史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发现,画家个人的肖像照片构成了中外美术史中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对于今天的我们,或者将来的人而言,某些老照片的史料意义,特定条件下甚至要远远大于一本书的著录。因为老照片的图像,提供给了我们直观上的真实感,这与文字描绘所提供的遐想空间是完全不同的。某些时候,我们需要遐想的空间,而某些时候,我们更需要对真实的把握。
从作为一名记者的职业身份出发,今天的我们可以得到相对多的电子资料,而这些资料对我们而言也是大有裨益,一方面是将来可能成为在报道工作中使用的资料;而另一方面,保留并时时翻看这些资料,也是工作的乐趣之一。
在照相机被发明以前,人们对肖像的记录方式,是用绘画的方式进行的,并且不论东西方。特别是画家对自我肖像创作的“自画像”,一直是美术史中被人关注的一个话题。
此次的展览难能可贵的是捕捉了不少已经逝去的中国画大家们的经典瞬间。蔡斯民先生是一位有心的人,在当时的年代为了拍摄这些照片, 他应该花了很多心思,我们也从中看到还有领导为他开了“后门”。他的努力,换来了我们对大家们的再次解读,我们应该谢谢他!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想到一件事情。记得《陆俨少全集》在编撰时,有一项内容一直困扰编撰方,就是陆老生前留下的个人图像资料太少,作为一本最重要的全集而言,这不得不说是一点遗憾。如果有更多关于其生前的图像资料的话,无疑会为观看者打开更多窗口。相比较陆俨少而言,在资料的整理上,黄宾虹就显得很有“准备”,留下了相对多的资料。这或许与宾虹老曾参与主持过《神州日报》、《真相画报》等刊物有关。这样说起来,作为一位老报人的宾虹老对图像资料的重要或许是职业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