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父子画风
李思训(651—718年),字建,唐朝宗室。开元初封左武卫大将军,故画史上有“大李将军”之称,他的山水画极为时人所重,唐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一家五人并善丹青,其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称“小李将军”。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赞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窑)然岩岭之幽”。《唐朝名画录》亦说李思训:“与子昭道中舍俱得山水之妙,时人号大李、小李。思训格品高奇,山水绝妙”。《唐朝名画录》和《太平广记》等都记载了李思训和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的故事,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月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李思训和吴道子虽画风不同,但异曲同工,成就皆不凡。
李思训在山水画上的成就是发展了青绿山水精妙臻密、繁华富丽的画风,自成一家。李思训的山水画在题材及艺术风格上都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在造景立意上尚未摆脱神仙思想,画中时有神仙故事,依然是“云霞缥缈”。在技法上,多以“勾勒成山”,用大青绿著色,并用螺青苦绿复染,所画树叶多用夹笔,以石绿填缀。在描绘山水形象上,打破了单纯的勾描填色,而以遒劲带有变化的勾勒,表现山石结构,再填以浓厚的青绿重彩,设色富丽堂皇,显示了盛唐艺术“焕烂以求备”的辉煌气象,形成金碧辉映的艺术特色。其笔下青绿山水,虽仍带有较强的装饰性,但较之隋及初唐山水则显得更为自然成熟。李思训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属于他的流派的作品中见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有三幅《宫苑图》,与记载中的李画特点相一致。从传为其作的《江帆楼阁图》中,也可以明显看出这种从隋到唐的山水画的发展。也明显可以看出山水画技法到李思训时,确已达到了一种成熟的地步。
李昭道,人称“小李将军”,克承家学,并稍有发展。张彦远评其“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然而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其笔力“不及思训”。《太平广记》、《图绘宝鉴》等典籍也多有此论。但李昭道的山水技法上在李思训基础上确实有所发展,传为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现藏台北,画中崇山峻岭,山径迂回。该图本是描绘帝王蒙尘,而画家却巧妙地避讳了这一点,只于画幅前端画诸骑“出飞天岭下,初见平陆,马若皆惊,而帝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这个微妙的描绘既出其心境,又不损帝王的威严,可见作画时的独具匠心。全画细笔勾描,无皴法,用石青、石绿、丹粉施以重彩,显得富丽堂皇、描绘精微。这幅画可帮助我们很形象地了解李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的艺术特色。
“二李”的这种富丽非凡的勾金染碧的装饰性绘画,后来被当作山水画一种固定图式,不断为后人仿效。如现存题为唐人之作的《宫苑图》、《采莲图》等皆是此类作品。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