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习美术需要不断加强生活体验和博览群书。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著名诗人陆游在教子学作诗时曾说过:“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就是说,要想学会作诗,仅仅学会写诗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因此学习美术就需要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学习各科知识,从而加深对生活的了解并丰富个人的思想情感。
有了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世界的认识,才有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且较有内涵的美术作品。许多美术家的作品都是需要经过生活体验和博览群书而创作成功的。例如,齐白石经常养虾,培养了对虾的深厚情感而画出富有生命力的以虾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达·芬奇有了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人物的深入了解和对基督教、物理学、生物学等各种文化的认识,才能创作出主题深刻、画面立体空间感强烈、人物形象真实感人,且个性鲜明的《最后的晚餐》这一世界名画。体验生活和认识世界,需要积极参与各科学习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经常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美、创造美。体验时应该做到细心,否则就比较缺少深刻的感受。
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有助于美术创作时更好地确立作品的主题和寻找题材,还有助于较为浅显易懂地感受和理解美术语言与形式美法则。例如,通过观察、感受一条直线在不同程度重压下的弯曲变化,以及发现许多柔软事物的线条特征,而认识到直线的刚硬感和曲线的柔和感;通过对日夜更替、四季轮回或海浪波动的观察与感受,认识到节奏与韵律;通过对天平称物状态的观察、感受而认识到对称与均衡。
4.要善于临摹,并且将临摹与写生、创作相结合。
临摹是深入理解美术知识的手段之一,也是学习和掌握已有美术技法的有效途径。以绘画学习为例,造型基础较差的同学最初可采用玻璃覆盖描练法。此法是指在范画上面覆盖玻璃,并在玻璃上照范画用毛笔描练的方法。此法清晰直观、易见效果,且节省纸张。运用此法,注意力要集中,平心静气。下笔准确,力争一次成形。此临摹学习法只适合学习美术的短暂起步阶段,之后必须采用其它临摹方法继续学习。
临摹法还有品临、对临和意临。①品临带有品味之意。就是在对临和意临之前,应对临本做全局的品味和琢磨。即:“一把、再寻、三看”。一把,即把握好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再寻,就是寻找作品的创作意图。三看,就是顺着创作意图,一看图形,二看色彩,三看构图。一看图形,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是抽象、具象的还是意象。二看色彩,是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还是色相对比。三看构图,构图是作品中各种表现元素的组织形式,它须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理应耐心品读。上述三看对于初学者未必能一下子做到,这需要一定的积累。但有一点可以做到的,那就是抓“大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带入对临之中。如有了对某作品中正三角形构图的稳定感再去对临,就更能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可见品临是对临的前期准备,对临是否准确深入,取决于品临是否到位。
②对临是在品临的基础上,在对临之作全面细致了解之后,利用色彩、素描、速写等表现形式将其精神实质和特色描绘下来。对临较适合于美术初学者。对临时头脑中所想的应是非具体线、面的得失,而是如何把你品临时所思、所感、所悟表现出来。对临之后,最好将所临之作和原作比较一下,找出差距从头再来。上述的对临方法不是一日之工所能掌握,它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故初学者应有“画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准备,同时还需有不怕失败的反复性的技法操作,只有技法性操练娴熟过关,才能实现展示个性化的可能。
③意临是临摹的高级阶段,基本上是脱离原摹本的形式局限,融入自我理解。如果说对临只是临者和原作者在形式上的交流,那么意临就是临者的一种感悟,更是研究作者的精神实质和创作意图所在,或许说这还有可能成为未来创新的契机。
学习美术只靠临摹是没有更大发展前途的。艺术贵在于创新和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学习美术应该在临摹的基础上,运用从临摹中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场景或情景进行写生。通过写生可使临摹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而且写生还有助于扩大视野,获得新鲜的个人感受,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弥补临摹学习中的不足。在写生练习中应该遵循由简到繁的顺序来逐步提高写生水平。在写生练习中若是能结合要创作的作品而有点表现手法的创新,那么所进行的写生就更有目的和意义。写生后得到的画稿还应该注意保存起来,作为今后创作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