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伦勃朗原作,是十多年前在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因为脑子里有大家之气的先入之见,所以见了他的肖像画,便力图以其厚重的油彩和流畅的笔触印证大师的气势和力度。大都会有一个伦勃朗展厅,那里有一些肖像画用笔纤巧,小气至极,让我对自己的鉴赏力产生了怀疑。这些画笔力软弱,敷色施彩斤斤计较于无足轻重的小节,全无大师的豪放,我真愿不相信这是伦勃朗的画。疑惑中看作品说明,才知道这些画出自伦勃朗画室,可能是他学生的作品。
此刻,我意识到大师风范乃是判断作品真伪的要义。伦勃朗的风范就是大气,是自信的挥洒。后来在北美和欧洲各地的大美术馆中,还见过不少伦勃朗作品,但凡具有大师风范的,我猜极可能是真迹,而面对那些画得小心翼翼的的画,心里便会涌出一丝淡淡的嘲笑,说不定这又是一幅学徒之作。
正是当年伦勃朗画室的学徒作品,给后人的真伪鉴定留下了无尽的麻烦。荷兰有一个由政府钦定的伦勃朗作品鉴定委员会(Rembrandt Research Project),他们三十多年来的工作,在学术界素负盛望,但他们下的真伪结论,也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议。这个委员会编撰了一部伦勃朗目录,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二百八十余幅伦勃朗作品收集起来,按其编年分为三卷,有正册、疑册、另册之分。所谓“正册”(A-List),收录的作品是这个委员会的专家经过长期研究确定为真迹,并经过委员会无数次开会探讨,最后集体确认为百分之百真迹的作品,共一百四十八幅。无论那个博物馆或收藏家收藏的伦勃朗作品,只要入了正册,便身价倍增,永远保值升值。所谓“疑册”(B-List),收录了不易确定真伪的作品,共十二幅。这些画的主人,四处游说,请专家学者鉴定,力图将作品的身份转正。所谓“另册”(C-List),收录一百二十二幅作品,委员会认定不是伦勃朗手笔,而是出自其画室门徒之手。作品一入另册,便如进了十八层地狱,身价暴跌,画主钱财蒸发,唯恨不能跳楼。一些无奈的画主,只好不理睬正册另册之分,依然声称其画是真迹,有的甚至对委员会出言不逊。也有一些美术馆比较理性,例如纽约的大都会,悄悄改写作品说明牌,将“作者伦勃朗”字样,不声不响地换成“伦勃朗画室”,只是他们心里的怨恨和失落,以及可能的纷扰,我们局外人不得而知罢了。荷兰的伦勃朗作品鉴定委员会,曾打算编辑目录的“伪册”(D-List),收录那些仿冒伪托的作品,但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
由于关注大师风范,我对伦勃朗作品的真伪判断,便不愿盲从。我在柏林的国立美术馆见到伦勃朗那幅赫赫有名的戴金头盔的士兵肖像时,见说明牌上说这是伦勃朗学生的作品,伦勃朗只在作品完成时点缀了几笔。我不相信甚么点石成金的说法,面对这幅具有大师风范的作品,我很难相信伦勃朗只在收尾时抹了寥寥几笔。通常大师作画时,让学生先涂抹底色,这不足为奇。但当你站在这幅画前,禁不住诱惑而想用手去敲响那金色头盔时,你会体会到这只能是大师作品。看那老兵面部的明暗造型和肌肉的体积感,看那颧骨和鼻梁的高光处理,看那笔触的严谨、肯定、沉稳、潇洒和不经意,这一切需要多少年的静心修炼才能出道,其功力之高之深,其气势气度之不凡,哪是一个学徒可以企及的。即便真是由学生来画初稿,我相信,作品之整体光影与基本色调的设计工作,以及画面的最后完成,也一定是伦勃朗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