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彩绘唐卡是藏民供奉膜拜,祈祷保佑平安的圣物,用来赞颂佛陀,瞻仰佛陀的载体;是藏族传统佛教绘画艺术中的核心部分,最具有民族艺术魅力。其艺术特点是:(1)取材独特;(2)构图巧妙具有浓郁佛教味,技法别致,独具匠心;(3)用线多变、传神;(4)用色具有佛教色彩,画面讲究色彩对比。是灿烂藏族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藏族是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是华夏子孙中重要的一部分。她们曾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藏族文化。在斑斓的藏文化艺术中,最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是传统佛教绘画艺术——唐卡;而藏传佛教彩绘唐卡又是唐卡中的核心部分,是唐卡艺术特色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宗教绘画艺术一绝。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又名唐嘎,或唐喀。唐卡常有几种说法:一种称“卷轴画”;一种称“布画”。唐卡的出现和藏民族祖先的游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藏族全民信教,在崇尚佛教的游牧生活中,除念颂六字真言外,还需一种随时可供奉身、语、意的圣物来赞颂佛陀,瞻仰佛陀,顶礼膜拜,唐卡自然是最理想的载体。唐卡便于收藏携带,随时可以供奉膜拜,祈祷保佑平安。如婚嫁时用以求吉祥;望果节时用于感谢神灵保佑等。传说第一幅唐卡是松赞干布用鼻血绘成的,但唐卡的确切起源时间还有待于考证。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的佛教艺术。唐卡的分类方法较多;按照制作方法和所用材料来区分,唐卡主要有两大类:以丝绢绸缎为材料,用刺绣、编织、拼贴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成的叫做“归唐”;而用颜料在画布上绘制的则叫做“迟唐”。迟唐又可以根据画背景时所用的不同颜料划分为金唐、赤唐、黑唐、彩唐等。
彩唐全名是彩色绘画唐卡,由于是藏族传统特有的佛教绘画艺术,严格说应称为藏传佛教彩色绘画唐卡,简称藏传佛教彩绘唐卡。主要分布在康定、青藏一带;属于工笔重彩,用色强调对比,追求色泽艳丽、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不仅可以供奉膜拜,同时也是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在唐卡艺术中占最主要、核心的地位;数量在唐卡中占绝大多数,也最具有影响力、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最具有民族艺术魅力,是灿烂的藏文化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藏传佛教彩绘唐卡是用来膜拜的圣物,因此在底布制作和绘画先后程序上都是有严格要求的,以粗布、亚麻布、丝绸、绢为底布;其制作工序是首先制作木框,把底布四边缝在四条细木棍上,然后用绳穿上细木棍固定在木框上,用一种动物胶与滑石粉调和而成的糊状物均匀地刷在底布上,要求均匀平滑无洞;刷完后,用专用工具把底布上的糊状物刮平,刮均匀;底布干后,再薄涂一层混有石灰的浆糊;等两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子之类的光滑地方,用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物反复磨底布,直到底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接着是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包括中心垂直线、边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所需要标出的轮廓线;按照造像量度标准,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称为“白画”,再用墨勾成墨线,通常称这种墨线草图为“黑画”,这一过程称是“起稿”。勾墨线之后再根据画面描绘河流、岩石、山丘、树木、云雾等景物,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画佛像时,先画莲花座,再画布饰,最后画佛身,眼睛先空着。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这一过程称为“着色渲染”。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故称这些金色图案为“金画”。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需要的地方也用金色来勾边,称“金线”,这一过程称“施金”。最后,把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线再勾一遍,然后再画上眼睛。这一过程称为“修整”;绘制完后再请高僧活佛进行装藏,即在佛像的额、下巴、颈处等的背面写上“翁”、“啊”、“吽”藏文或梵文明咒,并用各种彩缎进行装裱,藏语称“故夏”,然后送到寺庙内请高僧颂经进行开光仪式,使本尊、佛等附于画上,才有灵气,才能成为圣物,一幅画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