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李世民病重时,召见了褚遂良,他说:“汉武帝寄霍光,刘备讬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李世民借用了历史上汉武帝向霍光、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典故,向褚遂良托孤,请他尽心竭力辅佐太子。李世民又对太子说:“遂良在,尔毋忧”。
开明皇帝李世民对虞世南、褚遂良的情意感人至深,可是他对王羲之的推崇就不仅仅是帝王对于书法作品居高临下的喜爱了。正是由于他的推崇,奠定了中国书法千年不变的审美标准。
这块立于太原晋祠的石碑,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第一块以行书书体的碑刻。在它出现之前,碑刻的书体仅仅限于篆、隶、楷书,而从没有出现过行书。这块碑的书家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看出,李世民的书法也是师出二王。李世民之所以把王羲之抬到“书圣”的地位上,是由于王羲之“力兼众美,会成一家”,出神入化地将中庸思想形象化为书法艺术。王羲之能成为“书圣” 应该说是历史的选择,李世民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因为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李世民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各地收集到的王羲之书作非常多,其中唯d不见《兰亭序》。唐太宗下令,无论如何要找到《兰亭序》真迹。这幅南唐画家巨然所画的《肖翼赚兰亭图》表现的就是这一历史故事。为了执行李世民的命令,御史肖翼单人匹马,奔波于崇山峻岭之间,最终是他将《兰亭序》从一个和尚手中骗到手,献给了唐太宗。从此,《兰亭序》找到了它的最后的归宿。
公元975年,立朝三十九年的南唐便被北宋灭了,后主李煜在被宋兵攻破金陵而被迫投降,后来被毒死,仅仅活了四十一岁。李煜做皇帝昏庸无能,但他在艺术方面却有着独特的才华,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艺术家。他擅长诗文、精通音乐、能书善画。他的诗词写得非常好,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无语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诗词书画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兴趣,他创办了历史上最早的画院,把当时的著名书画家聚拢在一起,大家谈诗论画,挥毫泼墨。李煜认为要创造好的书法、绘画作品,必须要有高品质的笔、墨、纸、砚。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秦永龙:“中国书法的表现除了文字构型和书写的方法、技巧之外,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它和书写的工具,就是我们说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这是分不开的,这个东西主要是到了汉代以后,就是汉字隶变以后,到了今文字的时代,特别是到了魏晋这个纸张的使用更加普遍以后,那么这个书法和笔墨纸就有直接的关系了。”
南唐画家巨然的《秋山问道图》,使用“李墨”点染出树叶和小草,虽历经千年,依然墨色明亮,层次分明,富有质感。北宋大书法家苏轼就非常喜欢用“李墨”作书,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至今墨色依然如新。
自古以来,名家作坊对于墨的制造方法是密不示人的,因此高质量的墨产量极少,真正李廷珪造墨产量就更加有限,能流传下来更是绝无仅有。于是,乾隆皇帝命人整理了李墨的生产工艺,绘成《墨法集要图》,再现了李墨的工艺流程,他还指使太监在宫中仿制李墨。
中国的书法逐步从甲骨、竹简、绢帛、麻纸上走了下来,随着宣纸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书法的笔墨变化更加出神入化,相得益彰。北宋大书法家蔡襄就是使用了由李煜命名的“澄心堂”所生产的宣纸后,写了这封被称为“澄心堂帖”的短信,信的内容是称赞了宣纸的质量以后,进而表达了获得这种宣纸的愿望。
宋徽宗赵佶的荒淫无道是世人皆知的,然而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上历 的346位皇帝中他却是最富艺术气质、最才华横溢的。
赵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在位期间他主持编纂了《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仅《宣和画谱》就有二十卷,包括二百三十一位画家的六千三百九十六件作品。他的书法别具一格,笔画瘦劲锋利、屈铁断金,因此被后人称为 “瘦金体”,瘦金体的用笔特点是“横划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个别连笔则如游丝飞空”,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以此面目示人的仅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