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公染君的书法创作与理论思考
罗公染君是当代著名中国画家。然而,他在书法创作与理论思考上花了许多心血。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以及在书法专业报刊上发表的书法论文中对他的书法及其理论思考有了了解,发现他的书法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注重文化品格的书法理论思考
当代书法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展厅时代的“形式之上”、“文化缺失”等现象。于是,当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开始对当代书法创作的作品及其创作主体的文化素养进行反思。《中国书法》杂志相继约请当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们展开了“书法艺术的标准?”大讨论,以及“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特征研究”征文活动。罗公染君参与其中。
我们在2015年第9期《中国书法》上读到了公染君撰写的《当代书法创作需要加强文化内涵》的论文。文中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立思考与独特的见解。诸如,文中谈到:
“文化内涵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自汉文字起始,先祖们便通过文字把人类对美的理解与向往用点画、线条、间架结构的组合表达了出来。”这是对书法艺术中的文化内涵简明阐述。
“……今天的诸多书法家以形式之上,似乎在逐渐弱化这个既定的文化概念。更有怕落伍、奋勇追逐潮流者,以“独特”为自己的艺术目标,以颠覆中国书法艺术的固有审美观念来取悦为乐,把反传统、追求个性、追求前卫当作终极审美而加以炫耀。毋庸置疑,“独特”是个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凸显自我、超越他人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不可作为书法艺术的最终目标,书法艺术需要表现出一个共性价值(即中国文化意义),而最能体现这个共性价值的就是书法家自身的文化内涵,如果书法创作中一味追求独特而文化内涵缺失便有舍本逐末之嫌。同时书法家也需要清晰地认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如果颠倒了这种关系,疏忽共性而让个性无限膨胀,那么其作品很有可能丧失社会价值。”这段文字对艺术创作中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尤为可贵的是提出了“书法家自身的文化内涵最能体现书法艺术需要表现出的共性价值”的命题。为当代书法家们指明了必须努力的方向。
文中还对“原创”与“文化坐标”,“如何维系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一家之言,发人深醒,无疑是给浮躁的书坛注入了一剂清醒剂。
我们在2015年第11期《书法》上还读到了罗公染君撰写的《书家以何居之》的论文。该文从扎实的基本功、文化底蕴和人品三个方面展开对书家的论述,这个话题看似老生常谈,在公染君笔下,却能文辞幽默,文笔犀利,针对时弊,入木三分,给当今书坛敲一警钟。
罗公染君的书法理论思考是立足于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我们从他的书法论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当代书法创作给予的诸多人文关怀。更为可贵的是他自身的书法创作与理论思考是互为表里的。
二、书心画境的书法创作实践
罗公染君的书法属于画家字。一般说来,书家字重法度、意态、韵致,画家字重构成、意境、境界。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书画本同源,书画兼擅的大家历代有之。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赵孟頫、倪云林,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八大山人、吴昌硕,近现代的黄宾虹、齐白石等等都是中国书法史和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家。他们都有各自的书画艺术语言及个性风格,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毛笔的书写性和自身的内质交融在一起,并在书画作品中充分地展现出来。公染君深谙此道,他延着先贤大家的文化正脉不断地前进着。
纵观公染君的书法创作,行草书居多,他不刻意追求书家字法度森严后的自由之路,而是发挥画境的作用,所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不狂不躁,平和内敛,苍茫中寓秀润,敦厚中蕴灵动,给人以画境般的享受是我们对他书法的基本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他的书法作品中本体语言的传达——笔法之灵,字法之正,章法之和。公染君用笔善于中锋使转,点画线质内敛含蓄;随笔法而生成的字法,不求奇,平和简约,不求怪,端详朴实;这种自然书写生成的章法,初看平整,再看虚实相生,细看变化丰富。实现了他书法创作与理论思考的身体力行与相互生发。这是他作品中的内在学养给予我们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