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方法
传统模式认为,物象存在于客观的三维空间之中,其特定的结构决定其体、面。在人的视觉中,由于透视缩短,物象的形体、比例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客观空间中物象的表面在视觉中的变化,而物象的本质,即物象的内在结构并不因视觉的透视缩短而改变。物象表面在视觉中的变化仍然由其结构所决定。因此,传统模式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分析把握物象客观、本质的结构,才能把握住其体面在视觉中发生的变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先将人所固有的二维平面的思维方式转换成为三维立体的思维方式,即是要学会立体地、空间地观察。对于客观物象与视觉的关系,国外模式则认为,客观三维空间中的物象按照透视缩短的视觉规律,象镜面反射一样,在视网膜上映射为一个平面的图景。而视觉三维空间只是大脑对这个平面图景所特有的连贯性,l~px,j-客观物象本质的连续不变的感觉。绘画则正是利用人的这种视觉心理现象,在二维平面上通过绘制符合视觉规律的形、色来塑造立体、三维的视觉形象。因此,国外模式强调初学者首先要将原来立体、三维的思维方式转换为二维、平面的思维方式,即要平面地观察。“想象在你面前有一片矩形的玻璃..这片想象的垂直的玻璃代表的就是你的画面,你所有的测量与观察都发生在这个二维平面里。”
二、视觉语言
绘画的关键是要解决如何在二维平面上用视觉语言表现三维立体视觉形象的问题。传统模式运用的是二维的视觉语言,即空间的点、线、面。面是依附在空间结构上的面,是空间中的面;线是面在视觉空间中的透视缩形,面是线的集合;点是面在视觉空间中的交汇,是视觉空间中的点。平面造型就是用同样的三维的思维方式,将二维的画纸看成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窗VI”,然后在这个“窗口”中用点确立三维的坐标,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直接用三维的视觉语言在二维的平面上塑造三维的视觉效果。与观察方法相对应,国外模式中的视觉语言是形状。形状是二维平面的概念,它是构成视网膜平面影象的基本要素。任何色块都有一个形状,色块之间的过渡只是形状的边缘模糊罢了。因此,将视觉空间中的物象转化为平面二维的形状语言,是进行造型的前提。“越是使用形状语言,而暂时避开事物语言,最终所画的就越象观察到的事物。”I I简言之,国外模式是利用人的视觉心理,在二维平面上用二维平面的视觉语言塑造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
三、眼、脑、手的协调
传统模式注重视觉的观察,但更强调脑的思维。眼的观察为脑的思维活动提供素材,脑进一步将观察所得进行分析、记忆并将之转化为艺术形象。只有通过视觉的感性认识对物象进行分析,促进大脑思维的理性认识,才能达到主观感性与客观理性的统一,从而把握物象的客观本质结构。在传统模式中,手与脑的关系是辨证的。手的功能是将脑的思维结果表现出来。手的技能的熟练能促进脑的思维;相反,对物象的认识理解越深刻,表现才能越深刻。因此,在训练时,一方面强调训练脑的思维,另一方面强调训练手的技能。最终目的是达到脑与手的协调,即“得心应手,心到手到”。传统模式中眼、脑、手的协调在绘画过程中表现为观察、记忆、作回。
相比之下,国外模式却强调眼的观察是第一位。眼可以观察到物象的所有细节,然而大脑却不可能记住这一切。大脑提供的有关物象的信息是常识化的,就像格式塔心理学里的“完形”。在绘画中,大脑的作用是使眼与手的行动协调一致,即对观察到的形状、色调给予探索性的信息,并以此引导手的作画。手的作用是表现由观察所提供的信息。当观察与常识冲突时,手就要服从“纯视觉”,而不是脑的思维。正如多德森引述弗雷德里克·弗兰克的话:“手所要做的就是要像不问是非的地震仪一样,记下一些东西,而对其意思却无须了解。画家有意识的个性介人得越少,作品就越为真实,越为贴切。国外模式中眼、脑、手的协调在绘画过程中则体现为盲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