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捐赠是1972年。当时
中国政府得知傅抱石解放前夕曾托人将32件作品带到法国参展,解放后这批作品一直滞留海外,便通过外交部进行交涉。1972年,终将这32件作品要回。傅抱石夫人罗时慧得知后,亲赴
北京,将32件作品捐赠故宫博物院。
第二次捐赠是1979年。据二石
介绍,“文革”早期,为妥善保存傅抱石遗留的
绘画精品,傅家人担惊受怕,付出极大的努力。这批作品从傅家先后运往江苏
国画院、五七干校、江苏出版局等处,辗转多处,却一直有些不安定。直到被移交到南博后才“安稳”下来。“文革”后落实政策,政府把这批作品还给了傅家。但傅家人又决定把作品捐出去。1979年,罗时慧女士代表家人把365件精品捐献给国家。
而昨日是第三次捐赠。为此,南博特将艺术陈列馆中的古代绘画馆(陈列面积400多平方米)更名为“傅抱石艺术陈列馆”,定期陈列傅抱石作品,以后在南博二期工程完工后还要另辟新馆永久陈列傅抱石的作品。同时成立“傅抱石
资料信息库”,启动相关
资料的搜集、研究工作,有计划地出版傅抱石绘画图录、专题画集、篆刻图录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傅抱石绘画作品每平方尺已过百万,单幅拍卖最高价达到四千多万元。南博请有关专家做了保守估计,此次捐赠的478件作品,市场价格最低也在5000万元以上。
目前,南博已成为国内外收藏傅抱石作品最多最精的文化机构。江苏人可以自豪地说:要看傅抱石,来南博。
画坛浮躁
应学傅抱石人文修养
昨日下午还在南京博物院举办了傅抱石艺术研讨会,来自北京、香港、南京、苏州等地的近20位专家发言。专家们感慨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师的人文修养对于当代画坛的意义。
书
画家、鉴定家萧平认为,在研究中国
美术史的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
历史时期对傅抱石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一是东晋和六朝,这是中国画的大转变时期,傅抱石的
人物画便是从顾恺之的画风中汲取了养料;另一时期是明末清初,这是中国画的花好月圆之期,傅抱石的山水画取法于这一时期的石涛。在这种系统的研究与多方面的学养交织下,最后才完成傅抱石自己所言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交响”,他能够成为大师,可以说是有其必然性。
回顾大师的艺术道路,专家们普遍认为,傅抱石有研究艺术史的癖好,正是在全面研究中国画历程的基础上,他才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等振聋发聩的理论,开创了表现时代精神的新金陵画派的画风,然而,这种风气在当代并没有被很好地继承下来。现在的书画界,浮躁的风气很浓,很多人静不下心来画画,更何谈“研究”了。人文修养不够,是对照傅抱石、扫描当今画坛后的一个最大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