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图的处理上,梵高吸收了东方艺术中平面装饰性的处理手法。“我试图在我的作画中紧紧抓住本质的东西,然后我把通过轮廓线范围的各平面用平均的简化的色调涂上,同时我有意地过度增强着色彩价值。简单说来,在任何场合不要视觉上似真的幻象。你会觉察到,我是像日本的样式谈色彩的简化……因日本人把一切反射抽象掉,只把一个又一个的色调相邻并列着,具特性的笔触,紧紧抓住运动或形式。”梵高正是在浮世绘艺术的启示下,有取舍地做了大胆的综合,寓变化于统一之中,二度空间的装饰性的处理使得作品更具有单纯凝练、浑然概括,深沉恢宏之气势。
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北部小村庄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里。他生性孤僻,16岁时被他父亲送到海牙古皮尔艺术公司当店员,20岁时他爱上了一位房东小姐,但失败了。痛楚之余,他投入了宗教的怀抱,但四处碰壁,穷困潦倒,最后终于投向绘画,开始了他短促、狂热、成功而悲惨的艺术生涯。1886年,梵高在他弟弟的帮助下来到了巴黎。在这里,梵高看到了前辈大师及印象派的许多作品。他逐渐认识了劳特累克、毕沙罗、修拉、高更等画家。印象派中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绚丽的色彩,使梵高耳目一新,但他并不满足充当一名对客观世界真实描摹的记录员。
梵高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明亮、纯净、强烈、激荡,像旋风般的条状笔触,肯定明确的形象夸张,显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面貌。在他的笔下,大地像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火球。他把自己的激情与灼热阳光下的景物相结合,寻找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绘画语言——补色之美,从而织就成了一幅幅色彩强烈、感情激昂的画面。
这位艺术家的一生,首先是为寻求一种特殊形式而斗争的一生。在南方他找到了“太阳”,而在“向日葵”上他又找到了与之共鸣的绘画关键词:象征、简练、热烈、补色、几何……从而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后印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