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趣可应对“失落”
考试结束后,有的考生茫然无措,心理空荡荡的,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整天等待、企盼、六神无主。即使是一些考得比较好的考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对策】培育生活情趣,充实生活内容。每天制定新的作息时段,按时有规律进行作息,实行假期生活多元化,组织静态的学习方式,例如看看喜爱的书籍,听听钟爱的音乐。也可安排户外活动,全家到外地旅游,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增强父母与孩子的亲情等。
放松但绝不能放纵
“紧张了这么多年,终于考完了,该好好歇歇了!”这是高考生们考试结束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们的真实心态。不少人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有的终日大吃大喝,有的上网玩游戏通宵达旦,有的整天在街上逛来逛去,消磨时光。好像一切都结束了,了却一桩天大的心事一般,大有一种“压抑了这么久,此时不玩何时玩”的意味。这就是高考后过度放松易致“适应障碍症” 。一部分平时学习较差,自知高考无望的同学,不但会利用这段特殊时期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甚至会自怨自艾,悲观厌世,放弃自我。
【对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放松而不是放纵。“实践”证明,很多过来人体重超标大多是在这个时期。所以,选择打球等运动是个不错的方式,既可以放松疲惫的身心,又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还可以约同学一起看电影、去旅游等,当然每天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除了运动外,同学也可以选择通过调整性的学习来进行过渡。毕竟,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考生在放松的同时,不能完全将学习抛在脑后。此时可以看看散文类的书籍,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下大学英语,因为很多大学都会让考生进行入学测试。而家长也要适当监督,不要让孩子玩得过疯,过火。
“自卑”不利反省
高考后,很多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悔恨倾向,比如说,“我要是不看错题就好了”、“以前我要是用点功该有多好”、“ 哎,当时要是细心一点该多好啊”等等,终日沉浸在对往事的追悔中。
有这种心理的考生一般都把高考的失败看作前途的终结,自感上大学无望,将人生的路看得过于单一。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他们整日长吁短叹,愁眉苦脸,反复咀嚼自己失败和痛苦的情绪体验。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同时觉得自己考得不如别人,低人一等。行为呆滞,不再说话,这种状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考生总是闷闷不乐,自己在屋子里发呆,时不时将课本找出来翻一翻,有时关在家里大睡,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无精打采,不愿与人说话。
【对策】正确评价自己,愉快接纳自己,转移注意力:对于怨责和自卑的考生,关键就是要引导他们正确评估自己。无论对待任何事情,重要的是一种心态。对于高考的成败得失,他人怎么看你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怎样看自己。高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竞争,对每一位考生来讲,不仅是对智力的检验,更是对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的检验。如果你能面对挫折而充满信心,那你总有一天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而无须理会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也许明天会有奇迹出现。榜上有名,春风得意;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胜不骄,败不馁”,这才是健康的心态。
每个考生都应当在考后好好反省,全面分析高考胜败的原因,客观评价自己,既不要盲目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要把自己评价过低。考生一旦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评价,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高考的成败得失,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同时,还要懂得,高考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高考的竞技场上,既有成功者,也一定有失败者。因此,千万不能凭一次成败论英雄。
同时,不妨采取转移注意的方法,避免不良情绪的困扰。例如数学科目考得不好,那就不要再想数学,而是想想自己考得好的科目。同时也可以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或拜访亲戚朋友,分散或转移对挫折的注意,使考试失败的阴影逐渐淡化,从而有效地防止挫败感和焦虑感的产生。
过度“内疚”大可不必
高考前,考生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得到老师无私的帮助和激励,本想考上一所理想的高校以示报答,结果感觉不理想,心想事不成,而产生对不起家长与师长的内疚心理,从而形成了严重的孤独或自闭心理。一些过度内疚的同学还会因此整天闷在家里,避免会亲拜友,减少了与人交往的机会(独处,不合群,过分地自我封闭),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孤独抑郁症。
【对策】丰富自己的生活,多参加活动,父母多关爱。
对于有内疚心理的考生,要化内疚为力量,勇敢地站起来,不要沉浸在内疚之中,要尽快走出这个误区。可以选择一些集体活动,一般来说,和同学在一起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也可以在家看看书,看看伟人的传记,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学习,准备迎接自己的大学阶段。
家长不妨在高考后陪同孩子出去旅游或是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兴趣班等,来放松考生的心情,不要过分注重分数线,不要天天像口头禅一样说“成绩好坏”之类的话。家长首先要正视孩子高考失利的现实,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家长要为考场失意的学生安排积极、紧凑的活动,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以丰富的生活和浓浓的亲情淡化心理阴影。教育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也应该像重视考前辅导一样,重视考后心理辅导,帮助失利考生重建自信,身心轻松地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无所谓”太消极
“不管考的怎么样,我都有书读。”这种类型的也大有人在,他们整天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该怎么玩就怎么玩。大多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考上更好,考不上可以花点钱上民办高校,实在不行就找个单位上班。
【对策】以积极心态,面对现实,合理归因,突破自己。造成“无所谓考生”的心理因素是“隔离机制”作用。他知道自己考得不好,内心并不轻松,想利用发榜前的这段时间玩个“痛快”,这种“得逍遥时且逍遥”的心理是一种妄自菲薄、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麻木”心理。对于无所谓考生,要启迪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正视自己,探寻成功的方法,总结失败的原因。客观评价自己,肯定自己,树立信心,突破自己,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