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探讨书法的当今发展,首先需要弄清并理解其性质与实质、意义与作用,方好沿着其自身轨道及目标向前发展。这是一个复杂的难解之题,不妨先透过实际现象寻求其实质。人们从观赏历代名家之作中,会不约而同地得到种种感受与体会。诸如《张迁碑》的浑厚朴茂,《天发神谶碑》的奇伟雄强,颜真卿书的大气磅礴,欧阳询书的严整端庄,王羲之《兰亭序》的秀逸婉丽,王铎书的奔放遒劲,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书家各自的情怀与气质,并以此引发着观赏者的共鸣,进而感染陶冶着人们的心灵,换言之,他们的书作,以神感人,千古流芳。
书能怡情传神,在于人。康有为指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一点不假,首先是人,人要有点精神。由人操笔的书法,则要求以具神采为上品,而塑外表形象,追求精神内涵的书法艺术,与毫无表情的馆阁体之间的分界线大概就在此吧!
书法讲求运笔、结体、布局,只是作书的手段,求其精神则是目的。以往饱学之士在指导学童练字之始,就提出“磨练出精神”,实是高明之见。所谓“精神”,我以为是象征着人类经过长期锤炼、净化、更新、丰富得来的,并为人们共同赞赏的美好气质、品德,以及人类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美学观念及法则。“精神”虽然是虚的,可望难及的,能悟难表的,但人们的思想情感及理解认识,是可以通过书作与读者的共鸣得到交流。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书法,素有与绘画同源同理之说,其实书与画从一开始就分道扬镳,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向前发展。两者虽具有形象,但绘画属具象,书法则属抽象,具象往往仅具有限的外表,而抽象则具有无限的内涵。绘画以宇宙万物为对象,而书法则是文字的载体,书法是通过刚柔曲直的线条,浓淡枯湿的墨韵,疾徐滑涩的运笔,正斜开合的结体,疏密穿插的布局,以及由此汇聚而来的强弱节奏,起伏韵律,构成生动的整体形象。它犹如一幅形神兼备的黑白画卷,更似一部优美动听、扣人心弦的交响乐章,所以有人把绘画比作舞蹈,书法比作音乐,不无道理。这大概也是连字不识的人对书法能够理解,倍加看重,渴望求之的原故吧!艺术的发展需要触类旁通,但不能相互代替,相反只能发挥各自的特性,强化个性,才能使艺术各个门类得以繁荣发展
在我看来,各种书体都具有表现力,不过,草书在全面地施展书家技艺,抒发作者情怀方面为其它书体所不逮。这是因为草书在放情挥洒,笔随意转,追姿求势,出神入化方面,能以最大限度地将形质跃然纸上。但决不意味着胡乱涂抹即可轻易得之。这一长处也正是草书之难处,书家更需要具有熟练的技巧和全面的修养以及成竹在胸的整体观念,方可一挥而就。这也正是草书最能传“神”之所在。可见, 书法之难,难于出精神。
启超先生嘱余为此书的出版写点东西,余欣然应之。然而,工作之忙,白天是无暇顾及的,只有利用晚上,拉杂写来,是为序。